正文 第29章 歐陽修作品選(21)(2 / 3)

懿之隆者,非假飾以為資;儉之至者,匪奇淫而是覺。但期乎去泰去甚,寧患乎匪雕匪斷?有以知一變至道之風,由是而複歸乎樸。

祭先河而後海賦

在祭者必有常典,務本者貴乎不忘,既先河而告備,乃後海以為常。幣玉始陳,恭視諸侯之瀆;牲牢繼列,方祠百穀之王。探國典之舊文,撫禮經之大旨。以謂河導其派,本一勺而始矣;海納其會,實百川之委也。祀容肅設,必先有事於靈長;望秩並修,然後功歸於善下。誠以決九川而分導,括眾流而混並,一則窮本而有自,一則兼容而積成。是用分禮章而異數,昭祭典以推行。命祀首陳,始則出圖之所;禱辭以設,方祈紀地之名。用能縟乃令儀,昭夫重祭,利萬物以斯善,用五材而並濟。無文既秩,經瀆以領祠;群望繼行,禱朝宗而用幣。外則盡物,中惟告虔,既義取於源委,乃禮分於後先。一禱致誠,必告榮光之;大川並走,嗣臨重潤之淵。得非眾嶽肇乎一拳,椎輪生乎五輅,考厥初之攸在,彰返始而為務。亦猶文王之祀雖貴,不逾後稷之尊;齊人之事將行,敢越配林之故。是知河必居首,取發源而肇茲;海不自大,由積眾以成其。導洪流而並注,散靈潤以旁滋。顧乃濫觴之因,必有先也;視爾委輸之廣,然後從之。異哉,祭尚潔誠,禮惟思反,將展報以為義,必討源而自遠。故夫三王之祭川,必務其本。

大匠誨人以規矩賦

工善其事,器無不良。用準繩而相誨,由規矩以為常。度木隨形,俾不欺於曲直;運斤取法,必先正於圓方。載考前文,爰稽哲匠,伊作器以祖善,必誨人而攸尚。有模有範,俾從教之克精;中矩中規,貴任材而必當。誠以人於道也,非學而弗至;匠之能也,在器而攸施。既諄諄而誨爾,俾拳拳而服之。

默受以全,曲則輪而直則軫;動皆有法,為鞠而斷為棋。然則道不可以弗知,人不可以無誨。苟審材之義失,則教人之理昧。規矩有取,為圭為璧以異宜;製度可詢,象地象天以是配。匠之心也,本乎天巧;工之事也,作於聖人。因從繩而取諭,彰治材而有倫。學在其中,辨蓋輿之異狀;藝成而下,明鑿枘之殊陳。義不徒雲,道皆有以,將博我而斯在,寧小巧而專美?殊玉工之作器,惟求磨琢之精;異扁人之輪,但述苦甘之旨。

是知直在其中者謂之矩,曲盡其妙者本乎規。

然工藝以斯下,俾後來之可師。道或相營,引圓生方生而作諭;言如未達。譬周旋折旋而可知。是何樸為工,剞劂斯主,玩其役以雖未,聽乃言而可取。故孟子謂學者之誨人,亦必由於規矩。

十九、論辯

本論〔慶曆二年〕

天下之事有本末,其為治者有先後。堯、舜之書略矣,後世之治天下,未嚐不取法於三代者,以其推本末而知所先後也。三王之為治也,以理數均天下,以爵地等邦國,以井田域民,以職事任官。天下有定數,邦國有定製,民有定業,官有定職。使下之共上勤而不困,上之治下簡而不勞。財足於用而可以備天災也,兵足以禦患而不至於為患也。

凡此具矣,然後飾禮樂、興仁義以教道之。是以其政易行,其民易使,風俗淳厚,而王道成矣。雖有荒子孱孫繼之,猶七八百歲而後已。

夫三王之為治,豈有異於人哉?財必取於民,官必養於祿,禁暴必以兵,防民必以刑,與後世之治者大抵同也。然後世常多亂敗,而三王獨能安全者,何也?三王善推本末,知所先後,而為之有條理。後之有天下者,孰不欲安且治乎?用心益勞而政益不就,然常恐亂敗及之,而輒以至焉者,何也?以其不推本末,不知先後而已。

今之務眾矣,所當先者五也。其二者有司之所知,其三者則未之思也。足天下之用,莫先乎財,係天下之安危,莫先乎兵,此有司之所知也。然財豐矣,取之無限而用之無度,則下益屈而上益勞。兵強矣,而不知所以用之,則兵驕而生禍。所以節財、用兵者者,莫先乎立製。製已具備,兵已可使,財已足用,所以共守之者,莫先乎任人。是故均財而節兵,立法以製之,任賢以守法,尊名以厲賢,此五者相為用,有天下者之常務,當今之世所先,而執事者之所忽也。今四海之內非有亂也,上之政令非有暴也,天時水旱非有大故也,君臣上下非不和也。以晏然至廣之天下,無一間隙之端,而南夷敢殺天子之命吏,西夷敢有崛強之王,北夷敢有抗禮之帝者,何也?生齒之數日益眾,土地之產日益廣,公家之用日益急,四夷不服,中國不尊,天下不實者,何也?以五者之不備故也。

請試言其一二。方今農之趣耕,可謂勞矣;工商取利乎山澤,可謂勤矣;上之征賦榷易商利之臣,可謂纖悉而無遺矣。然一遇水旱如明道、景祐之間,則天下公私乏絕。是無事之世,民無一歲之備,而國無數年之儲也。以此知財之不足也。古之善用兵者,可使之赴水火。今廂禁之軍,有司不敢役,必不得已而暫用之,則謂之借倩。彼兵相謂曰官倩我,而官之文符亦曰倩。夫賞者所以酬勞也,今以大禮之故,不勞之賞三年而一遍,所費八九百萬,有司不敢緩月日之期。兵之得賞,不以無功知愧,乃稱多量少,比好嫌惡,小不如意,則群聚而呼,持梃欲擊天子之大吏。無事之時其猶若此,以此知兵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