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君諱拱,字某。其先晉原人,後徙為錢塘人。曾祖諱休複,唐天複中舉明經,為建威軍節度推官。祖諱仁恭,仕吳越王,為唐山縣令,累贈諫議大夫。父諱謂,官至尚書職方郎中,累贈禮部尚書。府君以父蔭,補太廟齋郎,改三班借職,再遷右班殿直,監舒州孔城鎮、澧州酒稅,巡檢泰州鹽場,漳州兵馬監押。乾興元年七月某日,以疾卒於官,享年四十有六。
府君孝悌於其家,信義於其朋友,廉讓於其鄉裏。其居於官,名公钜人皆以為材,而未及用也。享年不永,君子哀之。有子曰介,字子方,舉進士。皇祐中嚐為禦史,以言事切直貶春州別駕。當是時,子方之風,悚動天下。已而天子感悟,貶未至而複用之。今列侍從,居諫官。自子方為秘書丞,始贈府君為太子右清道率府率;其為尚書主客員外郎、殿中侍禦史裏行,又贈府君為右監門衛將軍;其為尚書工部員外郎、直集賢院、權開封府判官,又贈府君為右屯衛將軍;其遷戶部員外郎、河東轉運使,又贈府君為驍衛將軍。蓋自登於朝以至榮顯,遇天子有事於天地、宗廟,推恩必及焉。
府君初娶博陵崔氏,贈仙遊縣太君;後娶崔氏,贈清河縣太君,皆衛尉卿仁冀之女。
生一男,介也。五女:長適太子中舍盧圭;次適歐陽昊,早卒;次適橫州推官高定;次適進士陸平仲;次適著作佐郎陳起。慶曆三年八月某日,以府君及二夫人之喪,合葬於江陵龍山之東原。後十有七年,廬陵歐陽修乃表於其墓。曰:
嗚呼!餘於此,見朝廷所以褒寵勸勵臣子之意,豈不厚哉!又以見士之為善者,雖堙沒幽鬱,其潛德隱行必有時而發,而遲速顯晦在其子孫。然則為人之子者,其可不自勉哉?蓋古之為子者,祿不逮養,則無以及其親矣;今之為子者,有克自立,則尚有榮名之寵焉。其所以教人之孝者,篤於古也深矣。子方進用於時,其所以榮其親者,未知其止也,姑立表以待焉。
胡先生墓表
先生諱瑗,字翼之,姓胡氏。其上世為陵州人,後為泰州如皋人。
先生為人師,言行而身化之,使誠明者達,昏愚者勵,而頑傲者革。故其為法嚴而信,為道久而尊。師道廢久矣,自明道、景祐以來,學者有師惟先生暨泰山孫明複、石守道三人,而先生之徒最盛,其在湖州之學,弟子去來常數百人,各以其經轉相傳授。其教學之法最備,行之數年,東南之士莫不以仁義禮樂為學。慶曆四年,天子開天章閣,與大臣講天下事,始慨然詔州縣皆立學。於是建太學於京師,而有司請下湖州,取先生之法以為太學法,至今為著令。後十餘年,先生始來居太學,學者自遠而至,太學不能容,取旁官署以為學舍。禮部貢舉,歲所得士,先生弟子十常居四五。其高第者知名當時,或取甲科,居顯仕,其餘散在四方,隨其人賢愚,皆循循雅飭,其言談舉止,遇之不問可知為先生弟子。其學者相語稱先生,不問可知為胡公也。
先生初以白衣見天子,論樂,拜秘書省校書郎,辟丹州軍事推官,改密州觀察推官。
丁父憂,去職。服除,為保寧軍節度推官,遂居湖學。召為諸王宮教授,以疾免。已而以太子中舍致仕,遷殿中丞於家。皇祐中,驛召至京師,議樂,複以為大理評事兼太常寺主簿,又以疾辭。歲餘,為光錄寺丞、國子監直講,乃居太學。遷大理寺丞,賜緋衣銀魚。嘉祐元年,遷太子中允,充天章閣侍講,仍居太學。已而病不能朝,天子數遣使者存問,又以太常博士致仕。東歸之日,太學之諸生與朝廷賢士大夫送之東門,執弟子禮,路人嗟歎以為榮。以四年六月六日卒於杭州,享年六十有七。以明年十月五日,葬於烏程何山之原。其世次、官邑與其行事,莆陽蔡君謨具誌於幽堂。
嗚呼!先生之德在乎人,不待表而見於後世,然非此無以慰學者之思,乃揭於其墓之原。六年八月三日,廬陵歐陽修述。
九、墓誌
尚書虞部員外郎尹公墓誌銘〔景祐五年〕
公諱仲宣,姓尹氏。尹氏世居太原,無顯者。由公之父贈刑部侍郎諱文化,始舉《毛詩》,登某科,以材敏稱於當時,仕至尚書都官郎中,於今人士語尹氏者,往往能稱其名字,由是始有聞人。刑部葬其父於河南,今為河南人。
公舉《周易》,威平三年中第,曆梓州銅山、鳳翔麟遊二主簿,京兆府司理參軍,潞州襄垣主簿,遷汝州梁、懷州武陟二令,又遷蜀州軍事判官。薦其能者數十人,拜大理寺丞、太子中舍、殿中丞、國子博士、尚書虞部員外郎,曆知汝州之葉、鄭州之滎陽,又知大寧監,通判華州,又知資州,皆有政績。
最後知郢州,至州之三日,晨起衣冠,得疾卒,實景祐四年三月七日也,年七十一。以五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葬壽安。母鄭氏,德興縣太君。妻張氏,壽安縣君。子七人:源、洙、湘、衝、淑、沂、泳。諸孫十餘人。
公既卒,許州進士朱生遊資州,資人家家能道公之遺事,及聞公喪,皆巷哭,其吏與民各以其類之浮屠發哀受吊。朱生既得公善十餘事,為作《遺愛錄》,以遺資人。朱生未嚐識公者,而言若茲,信矣。
嗚呼!善人之為善也,生不赫赫於當時,則其遺風餘思在乎人者,必有時而著。公生而為善,歿也見思。銘者,所以名其善功以昭後世也。銘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