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書》說:“皇甫謐,安定朝那人”;《辭海》對“朝那”的釋文為“治今寧夏固原東南”。筆者手中搜集到的幾十本曆史典籍和有關西北、寧夏、皇甫家族的史學著作中都這樣注解:“朝那,今固原東南”。而固原東南的古城遺址隻有彭陽縣古城鎮遺址。1977年,在古城出土西漢初年的銅鼎一尊,鼎上清晰鑄有“朝那”等銘文,被考古界定名為“朝那鼎”。後來考古工作者又在古城遺址發掘文化層深達4米、下層為漢代磚瓦的堆積層,這是古城即漢朝那縣城址的考古印證和實物佐證。1984年7月,北京大學考古係教授王樹林到古城實地考察後,結合史料記載與考古實證,確認今彭陽縣古城鎮境內的古城遺址,就是漢代安定郡朝那縣城的故址,這一結論早被我國史學界所公認。
原甘肅平涼行署離休幹部方誌學者祝世林在生前的論文《朝那皇甫氏家族的遷移變化——兼論皇甫謐故裏》中開篇即說道:“關於朝那地,以前我寫了《古朝那初考》一文,認為古朝那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彭陽縣古城鄉的古城,以後遷至今鎮原西南、涇川西北。這一論點,經過10年修誌中的討論,看來問題不大,可以成立”。
我區文史專家張懷武說:“皇甫謐,在《晉書》裏有明確記載,他的出生地——安定郡朝那縣(今寧夏彭陽),也早是史學界的定論了。煌煌史書中記載的‘朝那湫’、‘朝那湫祠’、‘朝那塞’等都在彭陽縣古城鎮有遺跡、遺址,古城裏出土的‘朝那鼎’對史書、遺跡、遺址提供了不容置疑的佐證。至於朝那縣遷至今甘肅靈台那是皇甫謐去世後200多年的事了。”
甘肅靜寧人鄒榮《六盤山傳統文化探究》一書涵蓋甘肅、寧夏兩省區14個縣,該書“曆史文化資源”一章“名人文化”一節中,把“皇甫氏”家族作為寧夏固原的名人文化重要內容,介紹了家族皇甫棱、皇甫旗、皇甫規、皇甫謐等人。在“人文名勝資源”一章“城堡”一節中,有“朝那古城”:朝那是西漢安定郡21縣之一,位於彭陽縣古城鎮古城村……
祖先把一份福蔭留給我們
前幾日,報紙、網絡上刊發了一篇新華社電稿,標題是:甘寧“爭奪”皇甫謐。在這之前,兩地媒體已“爭奪”過一陣,寧夏的一些媒體稱:“皇甫謐出生地被‘移植’”,而甘肅一些媒體稱“寧夏要‘搶走’皇甫謐”。網上更是炒作得厲害,甘肅的博客在網上發貼子:不要讓別人“搶走”皇甫謐;寧夏網友憂心忡忡呼籲:我們一定要守住陣地。甘肅省靈台縣皇甫謐文化交流協會會長在媒體上公開說:寧夏爭論皇甫謐祖籍問題的主要目的是想把世界級曆史文化名人請到自己的地盤上來,以帶動地方文化經濟的發展。一時間,皇甫謐這一“世界品牌”引起很多人的疑惑,鳳凰衛視、陽光衛視也表現出參與報道的興趣。
寧夏文史專家吳忠禮說:依據《漢書》《後漢書》《晉書》等正史有關記載,皇甫謐出生地是今固原市彭陽縣古城鎮無疑,甘肅省文史界權威人士也認同這一觀點。寧夏文史專家張懷武說:從《史記》《漢書》《晉書》等正史記載及《辭海》《辭源》《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中國曆史人物大辭典》等當代權威書籍注解看,皇甫謐出生在彭陽縣,其先人皇甫規、皇甫嵩等籍貫為今彭陽縣,是史學家有公認、權威典籍有定論的史實。
彭陽縣政協主席楊忠說:彭陽縣有麵積30多萬平方米的朝那古城遺址;有出土的“朝那鼎”;當地人讀朝那為“朱諾”,正合史書注解;距古城10公裏許,有朝那湫祠遺跡;古城外有漢代建築風格的“黃寺”、“黃堡”,山坡有古墓群,有石柱、漢瓦等文物。這些,靈台縣一樣都沒有。靈台縣皇甫謐墓顯然“越製”,封建王朝對墓葬規製有嚴格等級製度,作為一介布衣的皇甫謐不可能享有與王侯一般的墓製。“朝那”縣的具體位置,自明清以來就發生過涉及彭陽、靈台、崇信、華亭、平涼、鎮原、西峰等多地的爭議,但是1977年彭陽縣古城鎮出土的“朝那鼎”一鼎定乾坤。
據考證,靈台說肇始於一些醫史書籍和一些醫學曆史教科書的注解,最早出現在1955年趙青玉在《祖國晉代偉大的針灸學家皇甫謐》中的注解:“皇甫謐是安定朝那人,即今甘肅靈台縣”。以後六七十年代的《中國醫學史》《中國醫學史略》《中國醫學發展簡史》《針灸甲乙經校注》等書沿用此注解。
祖先確實把一份蔭福留給了我們,皇甫謐的曆史文化遺產蘊含著巨大的社會文化和經濟價值。皇甫謐是全國的,甚至是全世界的。皇甫族是個大家族,後人離開故裏,分居於各地是非常正常的事;遷移、分居後,為了紀念祖先,表達思鄉的情結,在新居地立祠、修墳、建廟,甚至把新居地的地名改成家鄉故裏的老名,也是曆史上常有的現象。寧夏彭陽縣和甘肅靈台縣都把皇甫謐視為鄉賢人物,其實是好事。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念祖思賢、數典而不忘祖。
(原文載《寧夏日報》2005年1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