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平樊前鋒倪金鳳林生庫
本報“甘肅靈台開發皇甫謐人文資源”的連續報道刊發後,在寧夏引起了軒然大波,就皇甫謐故裏在彭陽的曆史事實發表看法。本報記者近日趕赴彭陽,感受一代名家留下的曆史遺跡——
2005年11月11日,從天而降的雪粒打在落葉上發出刷刷的聲音,我們懷著朝拜心情尋覓一位聖人家族留下的足跡。
沒有綠陰的遮掩,沒有水流的喧嘩。冬日裏,朝那鼎在彭陽縣生態觀光園格外搶眼。朝那鼎雖為複製品(真品收藏於固原博物館,為國家一級文物),卻秉承著真品的曆史厚度。讀鼎上“第二十九,五年,朝那……”(仿真品雕刻)這段銘文,腦海中便浮現出公元前112年的宏大場麵。浩大的漢武大帝巡視隊伍,穿回中道,向著朝那縣城(今彭陽縣古城鎮)逶迤而來。朝那縣貴族早已叩首在城外迎接,專為漢武大帝此行鑄造的銅鼎還散發著剛出爐的餘熱,漢武大帝順手拍了拍銅鼎,鼎嗡嗡地回響了2000多年。
從彭陽縣城西行16公裏,一座古城牆遺址吸引著我們搜尋的眼球,盡管被固彭公路穿腸破肚,盡管一段段古城牆成了今人房屋的後牆,但些許的損害遮掩不住這座古城完整的美和曾經的輝煌。
《晉書》記載:“皇甫謐,安定朝那人”,《辭海》對“朝那”的釋文為“治今寧夏固原東南”。彭陽縣文管站站長楊寧國說:“固原東南的古城遺址隻有彭陽縣古城鎮的古城遺址。另外,還有在這裏出土的朝那鼎可以佐證”。從這座古城孕育了一個古代望族——皇甫望族,除了皇甫謐聖人,還有大破羌軍的皇甫規大將軍,平定黃巾起義、誅殺董卓的皇甫嵩將軍等延綿數代貴族的皇甫家族從這裏發跡。
此城北側有一處漢墓群,8座古墓每座如小山頭,巍峨的氣勢至今不減當年貴族的氣派。此城西南側還有一座古墓,當地人稱“猴子疙瘩”,此墓居一平川正中,頭枕山脈腳蹬河脈。據楊寧國分析:“平民百姓的墳墓的規模不會有這樣宏大,而朝那縣當年的貴族隻有皇甫家族,因此,現存的這些漢墓很可能就是皇甫貴族墓。”
古城鎮西北方向有一條溝名曰:“海口”,順溝道北行10多公裏,一潭止水藏在群山中,當地人稱“東海子”。野魚穿梭在水草之中。當地居民說,經常有人來釣魚,釣上來的魚,小的有500克重,大的有10斤重。汩汩噴湧的水泉是這潭水的源頭,水麵寬1公裏許,長約3公裏。潭水被群山環繞,隻在東南處有100餘米的人工壩堤。水潭東南有一座圓形山包,山包上瓦礫遍地,有近2米厚的曆代文化堆積層裸露在地麵。
《漢書·郊祀誌》記載:“湫淵,祠朝那。”《史記集解》說:“湫淵在安定朝那縣,方四十裏,停不流,冬夏不增減,不生草木。”元代《重修朝那湫龍神廟記》中有:“開城州東北距三十五裏有湫曰朝那,有山環焉。”朝那湫祠時為漢代國家級祭祀的地方之一,皇甫貴族曾在這裏祭拜天地。後來,因為地震,湫淵東南部出現溝壑,湖水泄漏。1969年,人工築起大壩蓄水至今。
古城鎮西南30公裏有一個村莊名叫“黃堡灣”,村中一座三麵臨深溝的圓形山,山上有三道城壕的古城堡遺址。據當地居民說,這裏的瓦礫特別多,每年耕地都要撿出磚塊瓦片,原來還能撿到銅刀、銅樂器、玉石葫蘆、鐵器等。75歲的秦福說:在二三十年前,這裏三麵無路可走,隻有東麵有一條羊腸小道可以出入,這個村莊和城堡藏得特別深沉。古城堡遺址對麵有一座古墓,古墓上殘存著一個斷成兩截的石柱,石柱外露1米多,0.5米被埋在地下。石柱上刻有雲紋和條紋花飾,石料不是當地所產。據秦福說,原先有8根石柱栽在古墓的“四麵八方”,呈八卦樣式,後來7根被當地居民拉回家砌房基。
彭陽縣政協主席楊忠認為,當地人把“黃堡”和“皇甫”的讀音串讀,因此,這裏可能是“皇甫灣”而非“黃堡灣”。三道城堡不是一般平民的避難所和居所,出土的文物更能進一步證明這是一座貴族城堡。而在曆史上,這方圓幾十裏隻有皇甫家族曾發達了幾十代人,因此,這裏可能是皇甫家族躲避戰亂或放牧牛羊和戰馬的居所。古墓的石柱呈現八卦布局,恰與皇甫謐發明的針灸醫術中的八卦體位相似,此墓到底和皇甫謐是什麼關係,至今還是個謎,有待進一步發掘考證。
(原文載《華興時報》2005年1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