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學(1)(2 / 2)

初中二年級的時候,我的同班同學任立德、黃家聲加入了共青團。當時我想,我的學習成績並不比他們差,他們能入團,我也應該可以的。於是我積極向學校團組織靠攏。負責團組織的老師找我談了話,說我可以寫申請書,團組織的大門是向我敞開的。我鼓起勇氣向學校團委寫了入團申請書,一直到初中畢業,我至少寫了二三十份申請書,但終於沒有批準我加入光榮的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那位負責學校團工作的老師笑著對我說:組織正在考驗你呢,你要經得起考驗,好好學習啊!

現在回想起來,那位和藹可親的老師真好,他一直鼓勵我學好文化知識,追求思想進步。如果他當時直接指出是我父親當過偽軍官,不能通過政治審查,這對當時的我是何等的傷害和打擊啊!我特別地感謝他,為我用心良苦地隱瞞著真實的原因,使我天真無暇的心靈擁有了暫時的快樂,沒有影響我的學業進步。

由於國家行政區劃的調整,1962年,益陽由原來的常德地區分出來,成立了新的益陽地區行政公署。因此我們當時的初中部並到了高中部,即現在的益陽市一中,我們的班級由原來的6個班調整為兩個班,其餘的同學分別調到了益陽市二中和益陽師範學校。我被編入新的益陽市第一中學C57班,班主任老師名叫周淑華,是一位剛從湖南師範大學畢業分配來的年輕女老師。周老師雖然隻比我們大幾歲,但知識水平很高,教學和管理都相當不錯,我受到了很好的教育,現在我經常會想起周淑華老師。

1964年7月,我圓滿地完成了初中各科的學業,從益陽市一中初中畢業了。憑我平時付出的努力和老師對我的評價,我知道我的畢業考試成績是相當不錯的。我記得,我們畢業考試的作文題目是《給董家耕哥哥的一封信》,我有一位同學,他把信寫給董家耕的哥哥了,後來這位同學被錄取進入高中讀書。

畢業考試完畢,正是驕陽似火的7月,農村一片搶收早稻和搶插晚稻的繁忙景象。我在家一邊和父親勞動,一邊等待我夢寐以求的高中錄取通知書。我心裏打算,進了高中就一定要加倍努力,把各科成績搞得更好。我的目標是考一所好大學。

初中期間緊張而快樂的學生生活,令我終生難忘。期間有許多老師孜孜不倦地教誨我,他們是:周淑華、夏維城、胡孔章、謝明浩、黎煦、張樂、楊天福……還有許多同學幫助過我,他們是:周建中、崔國維、張勳、湯輯黎、樊建民、何立嬌、諶春桃、段新生、趙國華、楊一瓦、陳鬆林、莫春桃、謝若琳、邦渭雄、劉新桃、張瑞安、葉鳳祥、夏仁儒、成嶽興、胡嶽龍、何春生、王成章、李國立、崔還城、王湘琪……

2.失學

一個炎熱的下午,我終於等來了高中錄取通知書。我急忙打開一看,隻見上麵寫道:……你被批準光榮回鄉務農,希望你在農村廣闊天地裏大有作為。

我耷拉著腦袋,拿著這份所謂通知書回家。父親似乎早就知道我不會被高中錄取的,他沒有說其他話,隻是安慰我說:一根草有一滴露水養的,男子漢誌在四方,鋤頭把立得穩,作田是根本……我呆呆地站著,強忍住眼淚,默默地聽從父親的訓導。就這樣,我失去了在學校接受正規教育的機會,開始了臉朝黃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民生活。

那一年,我還不滿16周歲,可以說還是一個稚嫩的孩子。父親為我準備了鋤頭、扁擔、糞桶、鬥笠、蓑衣,甚至連腰圍裙都準備好了。

作為一個根本就沒有獨立生活和生存能力的孩子,我順從父親的一切,在當時社會環境的習染之下,逐步有了紮根農村一輩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奮鬥一輩子的思想。

按當時流行的說法,我是回鄉知識青年,在我們生產隊也算一個有文化的人。我的堂舅臧杏林是生產隊長,他不識字,上邊發下來的一些文件和農業技術資料,他都沒辦法看懂,於是他安排我去做一些帶有文化性、技術性的事情。

清明時節,水稻需要使用溫水浸種催芽。但這溫水的溫度究竟多高呢?可能是編寫技術資料的人考慮到農民沒文化,沒法操作,資料上寫的是“兩開一涼”,負責浸種催芽的人就燒兩桶開水,再加一桶涼水來浸種。我對臧杏林舅舅說:這是個蠻辦法,要把兩桶水完全燒開,再兌一桶涼水,用的柴火多,也很麻煩。我們可以燒開一小壺水,然後隨便拿一個杯子做量杯,倒兩杯開水,再倒一杯涼水在盆子裏,用溫度計量一下這盆混合水是什麼溫度,就是“兩開一涼”溫水的溫度。浸種催芽時,根據需要的水量,盡管用大鍋一次性燒水,無需兌冷水,隻要達到這個溫度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