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步步進逼,早已把他擠到牆角,現在又逼他全家遷到蜀地。千裏迢迢,不死也得脫掉幾層皮。就是僥幸活下來,嬴政也不會放過他的,他還會以新的罪名下新的詔書,讓他上刀山下油鍋,百般羞辱他。
也許是他自己的錯,不該在貶謫之餘還不知收斂,但這有什麼辦法?他能謝絕來客嗎?諸侯使者、名士學者、市井遊俠找到他這裏來,他就必須接待。否則他就不是呂不韋!
也許,他早就應該在嬴政小的時候就廢了他,取而代之。但那是不可能的,什麼時代的人有什麼時代的作法。嬴政是他的兒子,從獻女之計時,他就盼著趙姬生個兒子,他要輔佐兒子登上王位,並要幫助他統一天下。天網恢恢,人在網下,網下之人,都是定好位的。他呂不韋定位就是相國,他是盡職不越位的。隻是他沒有使兒子認識到這一點。好了!現在他這個做父親的節節退讓,做兒子的卻步步進逼,看情形是要把他置於死地。他應該采取什麼對策呢?
他離開南窗,又在室內踱步,焦急彷徨,束手無策,要是對別人,他呂不韋可以三步一計,五步一策,但嬴政是他兒子,也是惟一的稱王的兒子,無人可以取代。
或許,他可以逃亡趙國。趙王前不久還派了使者向他遊說,聘請他去擔任趙國丞相。趙國是合縱盟約約長,換句話說,他一去就可以和蘇秦一樣佩六國相印,聯合六國對付秦國。當然他是不會去的,他早就看清了大勢,統一天下者,秦國也,嬴政也!他不會逆勢而動,不會去傷害自己的兒子,雖然他是永遠不會承認他這個父親!他也從來沒有想讓他承認,隻是兩人心裏明白就可以了。可是,這個心知肚明的兒子卻苦苦相逼,非讓老父死掉,才安心!
呂不韋明白了隻有死路一條。他取出酒瓶,倒在玉杯內,又將密藏的毒藥鶴頂紅倒了幾滴,仰脖飲下,便如一棵大樹一樣轟然倒下。
在戰國末世的曆史風雲中,呂不韋本是韓國的一位大商人。在經商致富活動中,他預測屢中,是幸運者。在邯鄲見到秦國人質異人,他決定從事政治上的投機。從他所策劃的華陽立嗣、邯鄲獻女以及身為相國、號稱仲父、受封河南乃至於獻嫪毐於太後,步步都如願以償。然而他沒有預料到的是嫪毐的叛亂和敗亡,導致了自己的被罷官;更沒有預料到在相權與王權的鬥爭中,如不能取而代之,等待著他的隻有飲鴆而死的命運。至於呂不韋在秦國執政期間,秦國在對外戰爭中所取得的一係列勝利,那是人人有目共睹的事實;而他所主持編纂的《呂氏春秋》即他為未來秦帝國所設計的政治藍圖,雖然至今不失為一部有學術價值的著作,但當時卻未被秦王采用。
呂不韋自殺而死後,他門下的賓客數千人將呂不韋葬於洛陽北芒山,參加葬禮的人很多,場麵很大。當秦王政聞知此事後非常氣憤,認為這是借給死人送葬向自己示威,便下令對參加送葬的人分別進行了懲罰;
原是從三晉地區遷至秦國的人,一律驅逐出境;
原為秦國人、俸祿在600石以上的免爵流放;500石以下者,可不免爵,但也要遷走。
同時申明:“從今以後,若再有妄預國政,橫蠻無道,如嫪毐、呂不韋者,一定要籍沒其一門老少為奴。”
呂不韋死後送葬者之多,以及秦王政對他們的嚴懲,表明秦王政與呂不韋之間的鬥爭是一場為爭奪國家權力的嚴重的政治鬥爭。
秦王政除掉了呂不韋,同時也摒棄了呂不韋治國的政治藍圖。他是要按照自己的意誌,在法家理論的指導下締造一個空前統一的中央集權製大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