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習慣心理篇(7)(1 / 3)

多麼令人佩服的赫拉克勒斯,原來,“要什麼就有什麼”非但不是什麼幸福,而且恰恰是一種惡!反之,隻有自覺地挑戰磨難,才是人生最理智的選擇!才能真正體現出人生的價值!

告別依賴,走向自立

心理專家認為,自立是不依賴別人而依靠自己的努力做事的精神品質。實際上自立是一種自我生存的意識和能力,自立包括自立意識和自立能力,兩者是互相影響、互相促進的,也是現代人追求的心理品質。一個人具有自立的意識和能力,不僅對社會有好處,而且對自身的健康發展也有利。人有了自立的意識和能力,便比較容易適應社會,把握機遇,發展自身。自立是一種生存方式。這種生存方式,是不斷創新自我的生存方式;要想自立,必須創新自我,即不斷地學習、學習、再學習,有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精神,以及從今天開始、從小事做起的果斷精神。自立人格,需要有強自覺性和強自製性的意誌品質;自立人格,需要有理智性的情感特征;自立人格,需要有獨立的、自尊自強的性格特征。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給他的學生寫過一首《自立歌》,歌中這樣寫道:“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情自己幹,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漢。”由此可見,能自立自強的人,特別受人讚賞。可是現在,有的學生無論在生活上還是在學習上,都欠缺自主精神和自主能力,事事處處依賴父母,依賴他人。在家任何家務也不幹,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在學校不能自主學習,需要老師和同學的督促……這種人非但不算好漢,還是經不起任何考驗的懦夫。

作為青少年的我們應在生活實踐中有意識地逐步培養自立精神,學會自立;克服自己的依賴心理;懂得管理和安排自己的生活;誌存高遠,勇於麵對困難;在磨礪意誌中自強進取。從一個等待別人關照的人,轉變成為能對別人有所奉獻的人。

怎樣做才能成為真正自立的人呢?

要真正成為一個自立的人,我們應該做到以下幾個方麵:

一、告別依賴的一個重要表現是獨立生活,不能再對他人有依賴思想

因為依賴心理不僅使人喪失獨立生活的能力,還會使人缺乏責任感,造成人格缺陷。為此就要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負責,隻有明確自己的責任,勇於承擔自己的責任,才能成為真正自立的人。

二、明確自立與自主的關係

自主就是遇事有主見,能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自主是一種能力的表現,是自己的事情自己負責的前提。一個沒有主見的人,是不能承擔自己的責任,不能在生活中自立的。自立是自主的表現,我們應該學會獨立地生活學習,自主地處理生活學習中的各種問題,從小事做起。

三、在社會生活中多實踐、多鍛煉

要大膽地投身社會實踐,隻有在社會生活中不斷實踐,才能逐步提高自立能力。同學們,請記住:人生需要自立。

魯迅先生曾說過,偉大的成績和辛勤的勞動是成正比的,有一分勞動就有一分收獲,日積月累,從少到多,奇跡就可以創造出來。成功來自勤奮,成功在於勤奮,智慧不是自然的恩賜,而是勤奮的結果。“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勞一分才”。學習需要勤奮,無數與勤奮有關的事例曆來為人們稱道,車胤“螢入疏囊”是勤奮;匡衡“鑿壁偷光”是勤奮;蘇秦“懸梁刺股”是勤奮;祖逖“聞雞起舞”也是勤奮,勤奮使他們最終都成就了一番偉業。因此,每一個誌向高遠的人,都必須勤奮學習,勇於攀登,實現人生的價值和生命豔麗的色彩。

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一個勤奮的人雖然會因為他的勤奮而損害到他的見地或者精神上的清新與創意,但是他依然會受到褒獎。

——〔德〕尼采

成功的最短途徑是勤奮,而不是耍嘴皮子,好逸惡勞,要始終以勤字當頭,去成功做人、勤奮做事。我們多一些努力,便會多一些成功的機會。日日行,不怕千萬裏;常常做,不怕千萬事。做一個勤奮的人,無論你天資如何,地位怎樣,勤奮都會使你的生命質量得到不斷提升。

蘇東坡自幼天資聰穎,在飲譽文壇的父親的悉心教育和耐心指導下,他逐漸養成了勤學好問的習慣,很有一股子“打破砂鍋紋(問)到底”的勁頭。經過幾年的發奮努力,他的學業大有長進。小小年紀,就已經讀了許多書,漸漸能出筆成章。父親的至親好友看了,都讚不絕口,稱他是個難得的“神童”,預言他必是文壇的奇才。少年蘇東坡在一片讚揚聲中,不免有些飄飄然起來。他自以為知識淵博、才智過人,頗有點自傲。一天,他洋洋自得地取過筆墨和紙,揮毫寫下了“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這副對聯。他剛把對聯貼在門前,有位白發老翁路過他家門口,好奇地近前觀看。這位老翁看過,深感這位蘇公子也太自不量力、過於自信了。過了兩天,這位老翁手持一本書,來到蘇府麵見小東坡,言講自己才疏學淺,特來向小蘇公子求教。蘇東坡滿不在乎地接過書本,翻開一看,那上麵的字他竟一個都不認識,頓時紅了臉。老翁見狀,不露聲色地向前挪了幾步,恭恭敬敬地說道:“請賜教。”一句話激得小東坡臉紅一陣、白一陣,心裏很不是滋味。無奈,他隻得鼓足勇氣,如實告訴老翁他並不認識這些字。這個老翁聽了哈哈大笑,捋著白胡子又激他道:“蘇公子,你不是‘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了嗎?怎麼會不識此書之字?”言罷,拿過書本,扭頭便走。蘇東坡望著老翁的背影,思前想後,甚是慚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