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比爾與梅琳達·蓋茨基金會擁有600億美元的資金,在世界銀行全球179個國家的GDP排行榜上,這個數額相當於第53位。也就是說,蓋茨的基金會所擁有的財富已經超過了120多個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對於慈善,比爾·蓋茨說:“慈善非同一般,它沒有政敵,不用擔心有朝一日被人選下台,也不會像企業上市,用不著每天麵對讓人心驚膽戰的股價漲跌。”對於把自己的巨額財富拿出來從事慈善事業,他說得非常輕鬆:“那些獲得很多的人,也該做出很多。”

對於自己專職於慈善事業,他說:“千金散盡,心留滿足。”這句看來十分輕鬆的語言,卻給世人振聾發聵的震撼。比爾·蓋茨和奧林·巴菲特,兩位世界上最有錢的人,不約而同地決定將慈善作為他們數百億財富的最終歸屬,而不是留給自己的子女,對於普通人來說,無論如何這都需要無與倫比的勇氣、舉世無雙的魄力和登峰造極的道德遠見。

世界上更多的捐贈老不是來自大富翁,而是來自千千萬萬普通人每月幾元、幾十元的固定小額捐款。在青藏高原這個離神最近的地方,有個83歲的老奶奶卓立亞瑪每個月給一個環保組織捐10美元,已持續了25年。她說:“捐獻是我和世界的聯絡渠道。馬克曾在媒體上宣稱,慈善事業,和是否捐款以及個人經濟條件沒有必然的關係。這是一種回饋社會的意識,跟個人能力無關。

美國人不僅捐獻金錢,更捐獻時間和勞動。做義工早已是美國社會的一個普遍現象。例如,1993年的“國際海岸清潔日”,全美國有22萬義工在幾千裏海岸線和河邊清掃了2400噸垃圾。在美國的圖書館,在公園服務處,在許多公共場合,都有義工在為公眾服務。美國中、小學的學生,也積極參與社會服務,並且服務的記錄將作為大學選拔的條件之一。

在社區圖書館,在老年人活動中心,在大大小小的公園,在小學生放學後的校車的前後,在各種公共場所,我們都能看到誌願者們在為公眾服務。他們麵帶微笑,滿懷熱情,使我們深受感動。做義工是美國學生的必修課,來美國的中國留學生受到美國人的這種感染,也入鄉隨俗,積極主動做義工。

有人說,美國人的慈善義舉帶有樸素的共產主義精神,也有人說是基督教的宗教文化倡導了美國人的慈善義舉。基督教認為:金錢財富這些世俗之物,都是上帝托管給個人的,並不永遠屬於自己,最後都要歸還給上帝。追求更多的財富是貪婪,而貪婪是一種不可饒恕的罪行。對金錢應“取之社會,還於社會”。《聖經》中說:富人死後想進天堂比駱駝穿過針眼還難。富人進天堂的前提條件是,必須散盡錢財。

或許,美國對慈善事業的特有體製和大環境,也深深影響到這個年輕的小夥子。但是,樹大招風,馬克這個世界上最年輕的億萬富豪的特殊身份,給他帶來了一定的負麵效應。麵對馬克多達一億美元的捐款,以及其“捐贈誓言”,輿論普遍認為,他在鑽美國經濟體製的空子,其實更多的是合理避稅,隻是為了善用自己的財富。之所以選擇做慈善呢,是因為可以實現名利雙收!本質還是慈善資本主義。或許,這跟美國特有的經濟製度有關。慈善事業也好,用心叵測也罷,但是,不可否認,馬克的這一舉動,也一定會給年輕一代帶來不可估量的影響。反觀國內,在慈善事業上認識的膚淺,有太多富商借著慈善之名,做投機之事,其行徑,讓國人心寒。這正是值得我們深刻反省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