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們把投入Facebook的那種精力和想像力投入到政治進程中,我向你們保證沒有什麼是我們不能解決的。——美國總統奧巴馬
Facebook的上市申請已經成為矽穀最炙手可熱的IPO,很多人將Facebook的上市定義為互聯網繁榮的標誌性時刻。但在輝煌的頂點,年輕的紮克伯格也麵臨著隨之而來的“新挑戰”。
2012年5月18日清晨,矽穀Facebook總部黑客廣場,馬克搞了一個簡單的上市敲鍾活動。剛剛結束通宵黑客馬拉鬆的員工聚集在他的周圍,這個剛剛28歲的年輕人依然是標誌性的帽衫仔褲,依然是略帶靦腆的笑容,一如從前。
“上市是我們的重要裏程碑。但不要忘記,我們的目標絕不是打造一家上市公司,而是推動這個世界更加開放互聯。我們將繼續推進這一目標。感謝Facebook的用戶,讓我們開始吧!”在矽穀6點清涼的空氣中,紮克伯格的講話不到兩分鍾。他沒有去紐約納斯達克現場,而選擇在矽穀繼續進行鍾愛的黑客馬拉鬆活動。敲鍾儀式很快結束,熬了通宵的Facebook黑客們紛紛回家睡覺。
兩個半小時後,Facebook股票在納斯達克開始交易。招股價,開盤價,上漲,回落,有沒有泡沫,會不會破發?在大洋的另一端,Facebook股價的瞬間波動似乎都能引來驚歎。但上市之後,Facebook就將不可避免地應對來自投資者的股價和業績壓力,紮克伯格會將這個龐大的社交帝國帶向何處?
ForTinet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謝青在談到矽穀時說:“矽穀人才競爭非常激烈。我在矽穀待了20多年、做了三家公司,感受最深的就是,人才好招但難留。現在,矽穀人的平均跳槽時間已經不到兩年。”對於因IPO在即而即將解開“金手銬”的Facebook員工來說,這種矽穀式跳槽效應可能更有一番意味。
矽穀有著全球幾乎最誘人的資金、人才和創業環境,然而他們麵臨相同的困境-怎樣才能留住人才。美國創業者的平均年齡已由20年前的37歲變成27歲。在矽穀,員工如果跳槽,投身早期公司的價值最大。換句話說,Facebook的榮耀已經超越Google,那麼它很可能經曆Google曾經曆的考驗,當年大量Google人才跳槽前往Facebook的遷徙浪潮很有可能重演。
“從另一個角度看,創下科技公司IPO之最的Facebook,也創下全球互聯網領域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套現行動。”Facebook的投資人對此顯得憂心忡忡。甚至可以推測不少Facebook員工計劃在賬麵資產實現後離開,或暫休一段較長時間的年假,抑或投身新項目的創業。
當然,在之前的創業期,Facebook為招攬人才,在股權計劃上亦可謂十分慷慨。一位Facebook前招聘負責人透露,2009年該公司曾授予工程師15年期權,可以以6美元價格購買6.5萬股公司股票。2010年Facebook實施拆股計劃後,這批工程師的期權規模達到32.5萬股,按拆股比例及預計融資規模,這些工程師的持股價值都將超過百萬美元。但百萬和千萬富翁也是最難管理的,這也是最顯而易見的道理,上市後Facebook必將麵臨人才流失的挑戰。Facebook招股說明書顯示,很多Facebook老員工有望在公司上市時獲得400萬至2000萬美金不等的賬麵資產,而等到IPO後6個月的禁售期過後,這筆賬麵資產就可以套現。
更為重要的是加利福利亞州的法律政策甚至不允許公司雇主與員工簽署“競業禁止”條款。“競業禁止”條款是指公司雇主為保護其商業機密、知識產權和商譽,限製其雇員在離開公司一定時間內加入競爭對手的法律條款。這種條款在一定程度上是對自由競爭的限製,也是對雇員勞動權利的限製。美國法律界並未對此達成共識,因此美國沒有通過相應的聯邦法律,而采取各個州有各自不同法律的做法。上市後的Facebook會麵對怎樣一種局麵呢?我們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