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事實上一般人覺得這個基金會的目標太廣闊、太鬆散,理想又高又抽象,而且是個永久性的計劃,不免叫人懷疑其居心。更何況當時街頭巷尾議論紛紛,傳說洛克菲勒馬上就要再投資五億美元進入該基金會,政府怕促成一個恣意放縱的社團,所以國會議員及總統在考慮之後,全體反對,以致特許的事就此一擱三年。
洛克菲勒隻好先廢棄他原先的贈款,但這並沒有搖動他成立該會的誠心。於是他轉到紐約州的議會,在沒引起大眾注意之下,輕易地於1922年成立了基金會。洛克菲勒即刻投入三千四百多萬美元,第二年又增加六千五百多萬美元。“洛克菲勒基金會”的主旨簡明而崇高——促進全世界人類的幸福。
基金會的負責人也被選定了,雖然表麵上由小洛克菲勒負責領導,但工作得最辛苦、花費心血最多的卻是格倫先生。他曾在日後回憶說:“當時,我就是基金會,基金會就是我。我一個人,在百老彙二十六號的小房間內,獨自守著四個抽屜的檔案桌,那就是基金會全體的人工和設備了!”
此人是傳教士的兒子,哈佛的畢業生,畢業後任職母校。他博覽群書,是一個聰明、機智又富有創造力的年輕人。基金會成立之後,除了洛克菲勒父子及格倫之外,又選出其他六位委員作為資金的受托人,他們是凱特、傑德遜、費萊斯諾、墨菲、海特及羅斯。後來,調查赫本案件的赫本也加入基金會服務。這些人不隻是掛名而已,他們全都為該會盡過力。尤其是格倫、凱特和小洛克菲勒可說是三大功臣。
在人手和資金都齊備之後,下一步就是研究商討促進全世界人類幸福的辦法。洛克菲勒經常強調慈善事業最重要的是如何結局:“最好的慈善事業是先找出貧困或失敗的原因,再試著用就地取材的方法改善其缺點,以求得完滿。”格倫先生依循這個大前提為基金會寫下六大章程:一、基金會不做個人的接濟。
二、協助的範圍要廣泛,不可隻促進一項,除非是實驗性質的協助。
三、基金會願意協助任何能自助並助人的社區或集團。
四、基金會不捐助給任何無權過問的機構或團體。
五、基金會不接濟任何時期阻礙其資金有效運用的團體。
六、基金會願意捐贈給任何能徹底消除個人或社會痛苦的團體。
他們的誌向雖然宏偉,資金雖然龐大,但在救助全世界人類苦痛上仍嫌不足。簡而言之,他們隻能起帶頭作用,引發其他團體的善心,而不能完全依賴其協助。因為在1917年,基金會的第二任會長文生先生指出:他們一億兩千萬本金一年所得的利息隻能支持政府七小時的作業,而全部的本金也隻能維持政府五天的開支。由此可見,這個基金會隻能從旁做些協助,而無法真正地改善世界。
基金會雖然無法消減全世界的苦痛,但本著能減少一分痛苦就多得一分幸福的原則,他們第一步就是消減疾病。基金會令曾在南方各州消滅鉤蟲病的羅斯博士擬一份計劃,為國外的落後地區消滅此種疾病。不久,“國際衛生委員會”成立,不但計劃消滅鉤蟲疾病,尚在各地段成立分站,以促進該地的衛生醫療及科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