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他人眼裏的先生(14)(1 / 3)

不過,半農的忠厚,是還使我感動的。我前年曾到北平,後來有人通知我,半農是要來看我的,有誰恐嚇了他一下,不敢來了。這使我很慚愧,因為我到北平後,實在未曾有過訪問半農的心思。

現在他死去了,我對於他的感情,和他生時也並無變化。我愛十年前的半農,而憎惡他的近幾年。這憎惡是朋友的憎惡,因為我希望他常是十年前的半農,他的為戰士,即使“淺”罷,卻於中國更為有益。我願以憤火照出他的戰績,免使一群陷沙鬼將他先前的光榮和死屍一同拖入爛泥的深淵。

八月一日

魯迅和劉半農

魯迅與劉半農分別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與幹將,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但是一些誤會影響了他們的感情,阻礙了他們的進一步交往。1918年2月10日,舊曆除夕,劉半農第一次赴魯迅寓所——S(紹興)會館拜訪周家兄弟。這天,《魯迅日記》裏第一次出現了劉半農的名字。此後,劉半農與魯迅交往日益密切。他與錢玄同一起,為《新青年》向魯迅頻頻約稿,催促魯迅寫了《狂人日記》等。

劉半農到英國留學後,生活上陷入了困境,顧不上給國內的朋友一一寫信,隻在幾個月後給魯迅寄了一張明信片。魯迅後來在《憶劉半農君》裏談到自己與劉半農的矛盾起因時說:“我最懶於通信,從此我們就疏遠起來了。”這次“疏遠”是兩人誤會的開始。

1925年秋天,劉半農回國後,與魯迅很少交往,但仍是朋友。

1926年春天,劉半農為重印《何典》,請魯迅寫序。魯迅不滿劉半農的校點,這見之於他針對川島校點《遊仙窟》說的話:“至於書頭上附印無聊之校勘如《何典》者,太‘小家子’相,萬不可學者也。”

兩人由這些誤會芥蒂加深了,但並未撕破臉麵,仍保持朋友關係。劉半農去世後同年8月,魯迅應李小峰的要求寫下悼文。

中國學術界的大損失——悼聞一多先生 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號秋實,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東海,於江蘇揚州長大,故自稱“我是揚州人”;現代著名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其散文樸素縝密、清雋沉鬱、語言洗練、文筆清麗,極富有真情實感。朱自清以獨特的美文藝術風格,為中國現代散文增添了瑰麗的色彩,為建立中國現代散文全新的審美特征創造了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散文體製和風格;主要作品有《雪朝》、《蹤跡》、《背影》、《春》、《歐遊雜記》、《你我》、《精讀指導舉隅》、《略讀指導舉隅》、《國文教學》、《詩言誌辨》、《新詩雜話》、《標準與尺度》、《論雅俗共賞》等。

聞一多一

聞一多先生在昆明慘遭暗殺,激起全國的悲憤。這是民主運動的大損失,又是中國學術的大損失。關於後一方麵,作者知道的比較多,現在且說個大概,來追悼這一位多年敬佩的老朋友。

大家都知道聞先生是一位詩人。他的《紅燭》,尤其他的《死水》,讀過的人很多。這些集子的特色之一,是那些愛國詩。在抗戰以前他也許是唯一的愛國新詩人。這裏可以看出他對文學的態度。新文學運動以來,許多作者都認識了文學的政治性和社會性而有所表現,可是聞先生認識得特別親切,表現得特別強調。他在過去的詩人中最敬愛杜甫,就因為杜詩政治性和社會性最濃厚。後來他更進一步,注意原始人的歌舞:這是集團的藝術,也是與生活打成一片的藝術。他要的是熱情,是力量,是火一樣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