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他人眼裏的先生(11)(1 / 3)

魯迅先生去世,是現代文學界大損失,不但我國人這樣說,就是日本與蘇聯的文學家也這樣說,可說是異口同聲了。魯迅先生的事跡,除自傳外,各報發表的也不少,無取乎複述。我現在記他的幾件軼事。

三十年以前,我在德國留學的時候,覺得學德語的困難,與留學東京之堂弟國親通信時,談到這一點。國親後來書,說與周豫才、豈明昆弟談及,都說“最要緊的是有一部好字典”。這是我領教於先生的第一次。後來,國親又寄給我《或外小說集》一部,這是先生與豈明合譯的,大都是北歐的短篇小說,譯筆古奧,比林琴南君所譯的,還要古奧。隻要看書名“域外”寫作“或外”,就可知先生那時候於小學的熱心了。

先生進教育部以後,我們始常常見麵。在南京時,先生於辦公之暇,常與許君季茀影抄一種從圖書館借來的善本書。後來先生所發表的有校訂本魏中散大夫《嵇康集》等書,想就是那時期工作之一斑了。

先生於文學外,尤注意美術,但不喜音樂。我記得在北京大學的時候,教育部廢去洪憲的國歌,而恢複《卿雲歌》時,曾將兩份歌譜,付北平中學練習後,在教育部禮堂唱奏。除本部職員外,並邀教育界的代表同往細聽,選擇一份。先生與我均在座,先生對我說:“餘完全不懂音樂。”我不知道他這幾句話的意思,是否把“懂”字看得太切實,以為非學過音樂不可;還是對教育部這種辦法,不以為然,而表示反抗?我後來沒有機會問他。

我知道他對於圖畫很有興會,他在北平時已經搜羅漢碑圖案的拓本。從前記錄漢碑的書注重文字,對於碑上雕刻的花紋毫不注意。先生特別搜輯,已獲得數百種。我們見麵時,總商量到付印的問題,因印費太昂,終無成議。這種稿本,恐在先生家中,深望周夫人能檢出來,設法印行,於中國藝術史上很有關係。先生晚年提倡版畫,印有凱綏?珂勒惠支及E.蒙克版畫選集等,又與鄭君振鐸合選北平南紙鋪雅馴的信箋印行數函,這都與搜輯漢碑圖案的動機相等的。

先生在教育部時,同事中有高陽齊君壽山,對他非常崇拜。教育部免先生職後,齊君就聲明辭職,與先生同退。齊君為人豪爽,與先生的沉毅不同;留德習法政,並不喜歡文學,但崇拜先生如此,這是先生人格的影響。

蔡元培和魯迅

在許壽裳向蔡元培推薦魯迅後,蔡元培就一直信任和終身給予著魯迅支持:在南京期間,將魯迅聘進教育部工作;執掌北大期間又聘請魯迅做講師;後來魯迅南下離開講壇後,又將魯迅聘為“特約撰述員”,使得魯迅衣食住行上有了一個穩定的保障。蔡元培一生對魯迅都很欣賞,北大的校徽就是他找魯迅設計的。早年他們曾經一起投身新文化運動,為中國文化的更新再生起到了極大的作用;後期他們都加入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為中國的民主運動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魯迅逝世後,蔡元培給予了他高度評價。但是這些評價引來了一些人的不滿,而寫信警告蔡元培。蔡元培對之一概不理,為魯迅的後事始終盡心盡力。他是魯迅治喪委員會的主要成員;而後《魯迅全集》的出版,更是離不開蔡元培的大力相助,他利用自己私人的關係,使魯迅書稿通過了政府的審查。當許廣平懇請他為《魯迅全集》寫序言時,他立馬答應。但他隻看過魯迅的極少數作品,於是他花了一個多月時間仔細閱讀了魯迅的作品,然後才作序推薦,可見他對魯迅的看重和做事的嚴正。

蔡元培為魯迅所做的一切,令許廣平感激不已,她說:“蔡先生對全集出版方麵,曾再三賜予援助,計劃久遠,費去不少精神,且曾向商務印書館設法訂立契約。……至蔡先生文章道德,海內傳頌,魯迅先生一生深蒙提掖,此次更承為全集作序,知何宗尚,魯迅先生有知,亦必含笑九泉,豈徒私人之感幸。”

哭魯迅先生 孫伏園

孫伏園(1894-1966),浙江紹興人。學者、現代散文作家、民國著名編輯,在新聞史被譽為民國“副刊大王”。他先後主持有《京報》、《中央日報》等六個報紙的副刊。其著作主要有《伏園遊記》與《魯迅先生二三事》。

我最初認識魯迅先生是在紹興的初級師範學堂。那一年是宣統三年,我十八歲,在紹興初級師範學堂上學。浙江光複以後,紹興軍政府發表師範學堂的堂長是原來紹興府學堂學監周豫才(樹人)先生,就是日後的魯迅先生。魯迅先生到校和全校學生相見的那一天,穿一件灰色棉袍,頭上卻戴一頂陸軍帽。這陸軍帽的來曆,以後我一直也沒有機會問魯迅先生,現在推想起來,大概是仙台醫學專門學校的製服罷。魯迅先生的談話簡明有力,內容現在自然記不得了,但那時學生歡迎新校長的態度,完全和歡迎新國家的態度一樣,那種熱烈的情緒在我回憶中還是清清楚楚的。

我是一個不大會和老師接近的人:一則我不用功,所以不需要請教;二則我頗厭倦於家庭中的恭順有禮的生活,所以不大願意去見師長。我和魯迅先生的熟識卻是因為職務,我那時正做看級長,常常得見學校的當局。記得一件奔走次數最多的事是學生轟走了英文教員,魯迅先生的態度以為學生既要自己挑選教員,那麼他便不再聘請了。我於是乎向校長和同學兩方麵奔走解釋。那時魯迅先生說:“我有一個兄弟,剛剛從立教大學畢業回來,本來也可以請他教的;但學生的態度如此,我也不願意提這個話了。”這指的便是周啟明先生。同學聽到這個消息以後,非要我努力請到這位校長的兄弟繼任英文教員不可,但是我稚弱的言辭始終沒有打動校長的堅決,英文講席到底虛懸,隻是年考時居然喜出望外的來了周啟明先生給我們出題並監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