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耳做了齊桓公的侄女婿。齊桓公撥給他們二十多輛車馬,派專人接待。
七
葵丘會盟使齊桓公地位如日中天,齊桓公成為“國際警察”。哪裏有問題,齊侯與齊師的身影就出現在那裏。
周襄王三年(前649),王子帶與惠後密謀,串通伊川、洛水一帶的戎、狄族之兵攻入成周,焚毀東門,爭奪王位。情急之下,周襄王急召天下諸侯勤王,離成周最近的秦穆公與晉惠公立刻興兵伐戎。齊桓公派管仲率兵前往與秦、晉之師會合並戍守周室。
年已八十有一的管仲靠其智慧與決策果斷,擊退了戎兵,並生擒王子帶。管仲立刻讓甯戚派數人扮作生意人,秘密帶王子帶潛逃去齊。
這件事還是被姬鄭知道了,他召見管仲,先是以上卿之禮,管仲推辭不受。姬鄭問他何故。管仲有點不高興地回答:天子之言,不能隨便。諸侯尚是卿,而我隻是相國,哪能授上卿?這種規矩亂了以後,對於王室是不好的,對我也會產生不好的後果。姬鄭一下子明白過來,內疚道:請相國理解孤家的莽撞。那麼,以什麼禮遇才適合於您這樣德高望重的賢臣?管仲說:如果檢點我這幾十年的功過,充其量給個下卿,就已經很高很高了,就這個,我還要得到齊侯的認可,方能接受!
姬鄭:那就順從您的意願吧。說完,立刻讓宰孔派人送信至齊桓公。接著,他又說道:我還有一事想請教您,如果王子帶逃往齊國,是不是齊國會培養他,讓他成為替齊說話的人呢?
言下之意,誰都能明白。
管仲大義凜然道:天子在上,臣替齊侯說句公道話。如若齊侯想替代周,這種事難道辦不到嗎?齊侯光明磊落,提出“尊王攘夷”,現在又提高到“尊王攘夷大一統”,都是旨在維護周王室的絕對權威,這一點,請您不要懷疑。如果說王子帶去齊,那是最好的去處。他若到別國,能否被人利用謀劃反叛之事,夷吾不敢說。到齊國,那就是尊為客人而奉養,於您不就除去了威脅嗎?何必非要像別人那樣容不下他而誅之?夷吾向齊侯提出過,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這類事,我們一定要從人性、友愛、仁德上去做。
姬鄭聽管仲如此說,倒也沒什麼話好說了。
但姬鄭與管仲都沒想到,護送王子帶的甯戚在執行這次任務的途中不幸因病故去。
[1]見《史記·殷本紀》。
[2]見《左傳·僖公五年》,大意為:太伯和虞仲都是太王的兒子,太伯不從父命,因此沒有繼承周朝的王位。虢仲和虢叔都是王季的兒子,當過文王的執政大臣,對周王室立下過功勳,記載他們功績的盟書在盟府裏保存著。晉國將虢國都要滅掉,對虞國還能有什麼愛惜?再說晉國愛虞國,這種愛比桓叔和莊伯的後人對晉國更親近嗎?桓叔和莊伯的後人有什麼罪過,而晉獻公把他們都殺掉了,不就是因為他感到他們是一種威脅嗎?至親的人因為恃寵而威脅到晉獻公,而且還要把他們殺掉,何況一個國家對他的威脅呢?
[3]見《左傳·僖公五年》,大意為:我聽說過,鬼神不隨便親近哪個人,隻保佑有德行的人。所以《周書》上說:上天對人不分親疏,隻幫助有德行的人。還說:五穀祭品不算芳香,隻有美德會芳香四溢。《周書》上又說:人們的祭品沒有什麼不同,隻有有美德的人的祭品神才會享用。照《周書》這麼說,君主沒有德行,民眾就不會和睦,神明也不會享用他的祭品。神明所依憑的,在於人的德行。如果晉國奪取了虞國,用他的美德向神明進獻祭品,難道神明會不享用嗎?
[4]《左傳》稱晉文公十七歲而“有士五人”,五個人是誰,《左傳》沒有言明,杜預注稱就是跟隨他流亡的狐偃、趙衰、顛頡、魏犨、胥臣。《史記》記載五個人是趙衰、狐偃、賈佗、先軫、魏犨。
[5]見《史記·晉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