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9章 安魯抑楚救衛邢(1)(3 / 3)

季友聞此消息,連夜叩開公子申的家門,告訴他慶父之亂,兩人立刻奔邾國避難。

第二天,民眾得知魯侯被殺,相國出奔,舉國震怒,從恨卜齒奇而遷怒慶父。暗藏於魯的齊國細作依事先管仲的安排,煽風點火,造就京城罷市。一聚千人,先圍卜齒奇之家,滿門遭戮,隨即攻打慶父家。慶父見人心不附,尋思道:當年齊侯曾借莒國的力量得以複國。齊、莒有恩,我是文薑的兒子,母親原有莒氏一脈交情;今夫人薑氏,也是文薑的侄女,此因緣之下,凡事可托嘛。遂微服扮作商人,出奔莒國。

哀薑得知慶父奔莒而去,便也想到莒國躲避。左右相勸:夫人因為慶父的事得罪國人,慶父今在莒國,您再去,莒國能相容您嗎?季友為人厚道,現在在邾國,夫人不如去邾國,求得季友的原諒,還能是一條出路。哀薑覺得有理,便去邾國,求見季友。季友聞哀薑到,拒絕不見,隨即與申趕回魯國,同時著人快馬向齊侯求援。

齊桓公得悉問管仲:魯國這樣亂下去,不是個事,幹脆將其吞並算了。

管仲:魯國不拋棄周禮,我們就不能動它。夷吾認為,眼下主公著手要做的事是安定魯國的禍難並親近他們。親近有禮儀的國家,依靠穩定堅固的國家,離間內部渙散的國家,滅亡昏暗動亂的國家,這是“尊王攘夷”中對待中原國家的原則。魯國是最講究周禮的國家,雖然遭受慶父的弑亂,那也隻是一時的事,人心未忘周公,仍然是值得親近的國家,是可以依靠的穩定堅固的國家。我聽說公子申明習國事,季友有戡亂之才,他們必能安集眾庶,不如觀看著再說。

齊桓公:仲父所言是也。

管仲命甯戚率南陽甲士三千人前往魯國。行前,管仲叮囑甯戚相機而動,公子申如果堪主社稷,即當扶立為君,以修鄰好。不然,便可並兼其地。

甯戚領命而行,剛入魯境,恰遇公子申、季友也到了,大家路邊相見。甯戚見公子申相貌端莊,談吐有條理,心中頓時便認可十分,遂與季友私下商量,擁立公子申為君,並報齊侯與管仲知道。進入都城,令三千甲士重新修繕鹿門之城,防止可能來自邾、莒的變化。季友謀略頗好,他讓公子奚斯隨甯戚到齊國謝齊侯定國之功,同時派人去莒國,假手莒侯戮滅慶父,行前季友交代莒侯好賂,多帶黃金以重賄。這一著很靈。當初慶父奔莒載魯國寶器獻給莒侯,慶父得以住下;現在季友派人來,依舊重賄,莒侯貪納,嫌賂少,使臣表示,事成後一定再補黃金百斤。莒侯心花怒放,立刻讓人告訴慶父說,莒國褊小,很害怕惹起兵事,還是請公子改奔他國為妥。慶父猶豫不決,莒侯見狀下令驅逐。慶父思慮再三,想到齊國的豎貂曾受到他的好處,齊侯乃自家舅舅,隨即奔齊國。到了齊國,疆吏報告隰朋。隰朋不作定奪。疆吏素知慶父之惡,見隰朋不明確態度,也不敢擅自接受,但又知道慶父乃齊侯外甥,又不能逐之,便讓慶父臨時先住在汶水的驛站。

事總有湊巧。公子奚斯謝齊侯後還國路過汶水驛站,見到慶父。奚斯厚道,看慶父流亡無處去,想將他帶回國。慶父倒是說了句實話:你先去問問季友,關鍵是他能不能容我,還請子魚(奚斯的名字)能為我說句話,請季友看血脈相存分上,乞留性命,甘願長期做個平民。奚斯回到魯國複命,並將慶父的話代為傳達。魯侯姬申點點頭,正想說話,季友搶過話頭大聲道:弑君者不誅,何以戒後人?姬申見季友如此說,隻好作罷。季友私下對奚斯說:你去告訴他,慶父願意自己了結,我會考慮讓他兒子活著。後麵的話,便不再多言。奚斯領命,再往汶上,想把季友的話告訴慶父,難以啟齒,忍不住立於門外號啕大哭。慶父聞其聲,知是奚斯,歎道:子魚不入見而哭聲甚哀,是他們不願意放過我啊。乃解帶自縊於樹而死。奚斯入內親自殮看,複報魯僖公姬申。

姬申歎息不已,看季友在一邊,又不能多說,倒是季友說:令人好好安葬。這時,細作快馬飛報:莒侯派他的弟弟嬴拿,領兵臨境,說是知道慶父已死,是我莒侯之功,應當把當時承諾的黃金百斤給我們,特來索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