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8章 倡導和諧開先河(2)(1 / 3)

陳完急忙起身辭道:如此說來,齊侯是不願意收留一個落難之人。我這就走。說完,轉身就朝外走。剛走到門口,被管仲擋住:陳公子留步,聽我家主公細說。陳完見是管仲,忙施禮,話未說,兩行淚已經奪眶而出,哽咽道:相國應該明白陳完此非串門,實乃無去路之落魄也。這時,屋裏的齊桓公也追過來。三人在屋簷下,管仲告訴陳完:卿士若擱在小國,並不算什麼,而在大國,那就是高官。特別是我齊國之卿士,還沒授予過他國之士,可見我家主公待您之真誠。齊桓公也坦誠告訴陳完:完全是真誠,絕無假意。陳完這才連忙再行大禮,辭謝道:我在陳國被逼得無棲身之所,隻好逃到貴國來寄居。承蒙您的恩典,讓我有幸能在您寬厚的政教下生活,就心滿意足了。

管仲說:我家主公高舉“尊王攘夷”大旗,招天下良將才俊,何虧於你一位啊!

陳完答道:我本是個不明事理、沒什麼才能的人,不責怪我,已感恩不盡,哪敢貪圖富貴,巴望做卿那樣的高官呢?況且,讓我這樣一個客居貴國的無能之人做官,一定會招致人們對貴國國君的非議,這事萬萬不可。

陳完說的是一番實言,他是個避禍保身有道的明智君子,如果貿然接受高官厚祿,誰又能保證有朝一日不拿他開刀問斬呢?何況有周太史筮卜的故事在那裏啊!

齊桓公還想堅持。管仲看出陳完是真心的,便建議陳完自己提出一個適合的官位。

陳完想了想說:我在陳廷經常參與工匠活動,如果可能的話,我就去工部吧。

管仲覺得陳完說的是真心話,建議齊桓公授他管理百工(全國所有的手工製造業)的“工正”(官名)。

陳完做了工正後,表現很出色,齊桓公對他的才能更加賞識,經常與他一起討論國事,他們之間的關係也日益親密。

有一天,陳完請齊桓公到家中喝酒。齊桓公興衝衝地帶著隨從來到陳家,一進門,就見酒席已擺好在庭院中。這天,風和日麗,加上庭院中景色雅致,布置得體,齊桓公入席,早將那些煩人的政務拋到了腦後,忍不住開懷暢飲。

席間,齊桓公與陳完一起評古論今,越說越投機。說到高興處,情不自禁地相視哈哈大笑;談到氣憤處,不免要摩拳擦掌、扼腕長歎。

俗話說酒逢知己千杯少,齊桓公的酒量本已不小,遇上陳完這樣一個知己,更是海量了。左一杯,右一杯,一直喝到太陽落山,齊桓公已有幾分醉意。但他仍覺得沒盡興,吩咐左右:趕快點上燈火,我要與陳大夫再喝幾杯。

陳完趕緊起身恭恭敬敬地說:不能再喝了!我隻想白天請您喝酒,晚上就不敢奉陪了!

齊桓公感到有點失望,臉上露出不高興的神情說:我正在興頭上,請勿掃我興!

陳完誠惶誠恐地解釋:酒宴,原本是禮儀活動,適可而止,不能過度。如果主公在我家喝酒沒把握好分寸,遭別人指責,我焉能逃卻罪責?請您原諒,我實在不能再陪下去了。

齊桓公一想也有道理,便不再堅持了。

玩樂不上癮,飲酒不貪杯,好色而不淫,是一種修養,是做人的一種境界,也是一個人的美德。陳完跟自己的主公喝酒,做到飲酒適度,並能勸說齊桓公適可而止,這不是一般常人能做得到的。可見陳完是真有修養,不卑不亢,有理有節,意誌堅定,其品格實在令人欽佩!

陳完的故事被當時的好事者作成詩而歌之——

翹翹車乘,招我經弓。

豈不欲往,畏我友朋。

(《左傳·莊公二十二年》)

關於陳完的傳聞不斷傳到管仲耳中,特別是在陳府喝酒一事,管仲聽了,暗自高興,但又擔憂。從另一個角度講,君子常常敗在小人手裏、被小人殘害得死去活來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君子胸中有一股浩然正氣,這股正氣使君子說話和行事,都表現出剛直不阿、不苟權貴、恪守人格的高風亮節,但如果不能審時度勢,因勢利導,與世推移,勢必輕失名利,甚至於輕失生命。明智之舉,是能夠保存自己,再求克製頑敵。

想到這裏,管仲便主動要求陳完到自己身邊做事,好讓他與甯戚等人多商量議事。

轉眼,齊桓公在位已經十五年。

這年是周惠王姬閬六年(前671),正月初六恰是上年的冬至。管仲在參加過宮廷正式的祭祀活動後,準備離開,齊桓公喊住他。兩人在仍然是冬日的陽光裏散步。齊桓公對管仲說:在仲父的精心相助下,寡人不費一兵一卒,靠商人的謀略完全製服了以前看我們不順眼的萊國、魯國、梁國還有莒國。寡人在諸侯間的聲望越來越高,寡人想出國門溜溜,可行啊?

管仲應道:國力在這幾年的確有所大增,你想瀟灑瀟灑,完全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