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1章 冒天下之大不韙(3)(1 / 3)

周惠王的舉動激怒了以蒍國為首的五大夫一夥。他們與王室貴族蘇氏進行密謀,聯合對與周惠王有隙的公室卿士,於惠王二年秋(前675)打出奉子頹為君的旗號,攻打王宮,企圖滅掉姬閬。幸有周公忌父與召伯廖(召公奭之後)等大臣率部抗拒,五大夫才沒能攻入王宮。蒍國見不能取勝,京都自然不能再待,挾子頹奔往蘇氏封地溫邑(今河南溫縣)。溫邑係周武王時期司寇蘇忿生的采邑。周桓王時,為確保王畿安全,強行割蘇地十二鄉邑與鄭國交換王畿邊上的四座城邑。蘇氏後人為此與周王室反目,改依狄人。現在,五大夫奉子頹來溫避難,蘇子思慮再三,自知無力與周王室抗衡,幹脆與子頹一夥奔往鄰近的衛國,請求衛惠公姬朔出兵護子頹歸周為王。

姬朔正對周釐王在黔牟事上的態度耿耿於懷,遇上五大夫作亂,子頹來衛國請兵,興奮得一拍掌,也不與大臣商量,滿口答應出兵扶子頹歸周為王。一麵整頓兵馬,一麵遣使聯絡鄰國南燕,兩家約好共同出兵伐周,擁立子頹為王。

這年冬季,姬朔經過一番精心準備,親自率領衛燕兩國兵馬,殺氣騰騰直奔周王城而來。無備的周公忌父一時來不及召集諸侯勤王,王城軍隊抵擋不住來勢凶猛的衛燕聯軍,隻得與召伯廖護周惠王出奔鄭國鄢邑。

攻入周都的姬朔與五大夫共立子頹為王。子頹即位後,占據王城,誌得意滿,盡情享樂,大行歌舞以享功臣五大夫,又把衛惠公和燕君好好地表揚了一頓。姬朔在京師恣意享受了一番,然後得意洋洋返回衛國。

齊桓公得到此消息,正值國內“夏。齊大災”[2],想出兵又怕管仲拒絕。果然,還沒開口,管仲就說:今年旱災更厲害,糧食供應不上,吃不飽飯,怎麼打仗?齊桓公不高興了:這種情況下都不出兵,我還講什麼“尊王攘夷”啊!

管仲說:子頹也是周室血脈,有人護他上台,也有人說他是篡位,最能出麵的應該是秦國,秦國不動,楚晉兩國都想出兵,並且聲稱“不辱即危”!以天下為公的理由看,你齊侯出兵,怕不一定就是“尊王攘夷”。勝則可以這麼說,敗呢?

齊桓公想想,覺得管仲說得也在理,便問他的看法。

管仲說:姬突的心境有些不尋常。

齊桓公不樂道:他小子有什麼念想?

原來,周惠王出奔鄢地的消息傳到鄭國,大夫叔詹向鄭厲公姬突建議:五大夫及衛朔立子頹為王,周室人心不服,君若興兵納王,此乃萬世之功也。姬突聽罷大喜,認為這是恢複先祖在周室為卿的極好機會,對叔詹說:善哉!子頹懦弱,無能為也。所恃者唯衛朔之眾耳,今衛朔撤師回國,五大夫等人乃掌中之物耳。寡人將遣使以理喻之,如能悔而反正,則勝似用兵多矣。姬突親自前往鄢地慰問周惠王。

說到這裏,管仲這才端出自己的想法:應該出兵,齊國出兵護衛剛剛登基的周惠王姬閬,這是何等的大義之舉啊!但不是衝在最前麵的,而是聲響很大,步伐很慢,屬於起雷閃電而不下雨式。

齊桓公明白管仲的意思後,向全國號召“尊王攘夷”!民眾借債欠息,供給軍隊糧草。

就在齊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尊王攘夷”時,時刻都在盤算著如何恢複在周廷地位的姬突於公元前六七四年春修書一封與子頹,試圖調解王室糾紛。書曰:

突聞以臣犯君,是謂不忠;以弟奸兄,謂之不順。不忠不順,天將殃之。今王子誤聽奸臣之計,而放逐其君,誠大謬也。若能幡然悔悟,奉迎天子回朝,王子束身歸罪,仍不失榮華富貴。如若不然,尚可退居王畿一隅,比於蕃服,猶可謝罪於天下,以塞眾人之口。唯王子從速圖之,寡人靜候天音。

(馮夢龍《東周列國誌》)

子頹得了鄭厲公的書信,猶豫良久,拿不定主意,與五大夫商議。蒍國說:騎虎者勢不能下,豈有屈萬乘之尊,而複退居臣位者?子頹想想有理,竟然將鄭使驅逐出城。使者回到鄭國,將出使情況作了稟報。姬突臉不動怒,心中暗作計算。姬突暗遣精兵從鄢地將周惠王轉移秘密安置。秋天,姬突奉周惠王攻入鄔邑,之後又攻入成周,取回了成周的傳國寶器,並將周惠王君臣安頓到櫟邑。鄭厲公曾在櫟邑居住了十七年,宮室及一應設施齊整如故,正適合周惠王暫時居住。安頓好惠王君臣後,又遣使具幣通於西虢公,與西虢公秘密籌劃,共納惠王歸周複位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