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江河駐胸天下寬(下)(5)(2 / 3)

如此說來,你還是有點霸業精神的嘛!管仲坦然一笑,說,你認為天下都能聽你的嗎?南邊的楚熊、東南的吳越、西北的秦虎?

齊桓公:是的,他們時刻都想替代周天子。正是出於這個原因,希望仲父告訴我,怎樣才能讓他們聽命於我,與我一起去實現“尊王攘夷”的大業。

管仲:“欲用天下之權者,必先布德諸侯。”[9]你的柯邑之舉以德報怨,即為布德之舉,完全能夠得到眾多國家的認同和尊敬。我們先王的原則就是有所取得,必有所付出。好比人欲前躍,必先屈退,然後才能舒展一躍得更遠。明白了這個道理,必能使天下之權應用裕如。

明白。齊桓公道。

管仲又道:一般人都明白,軍隊打仗的勝負主要靠指揮者,指揮者自然又看他的權力大小,權力大小又是看他擁有土地的多少。土地多的可以有充足的養料去供給軍隊,精兵壯士多,打勝仗的概率就高嘛!

齊桓公樂道:能夠得到地利的人,權力就歸他所有;失去地利的,權力就失去。

管仲搖搖頭說:爭奪天下,說到底還是爭奪天下的人心,有人心才能守得住土地。從這個道理上講,不用戰爭,而用道理,一樣能夠取悅天下人心。人主所向,天下歸一。周公吐哺,正是這個道理。用戰爭得到土地,與用小人計謀得逞都是一個道理,隻能一時之快,久之必失人心。失人心,即失天下,隻是時間遲早罷了。

齊桓公覺得很有道理,問:依仲父所言,得不到天下大多數人擁護者,就不可以成就王業!能夠得到天下半數人擁戴者才可以成就霸業?

是的!管仲說,古聖賢王總是謙卑有禮地對待天下賢士並加以任用,均分利祿來吸引天下民眾順從他的統治。從這一點上看,至尊的天子擁有天下的財富,而不被世人認為是貪欲,因為他需要治理天下所必備的物質。正因為如此,他們擁有再多的物質都不為過!有為天下人謀利的心願,加上天下的財富,再靠自身的修煉,這才能體現權威的震懾作用,達到聚合天下權力、治理天下而四海誠服的目的。

齊桓公:明白了。權威如何震懾,又如何聚合天下的權力呢?

管仲:用廣施恩德的行為,來結交諸侯,使他們心甘情願附屬於你;用嚴懲奸佞的罪行,來規範天下的行為人心。有了這兩點,就可以借天下的威勢推廣明君的功績,討伐逆亂的國家,賞賜功臣,樹立聖賢的榜樣與威望,彰明天子的德行……

齊桓公:民眾在這樣的環境下,當然就安寧啦!

正是!管仲點頭道,所以啊,先王們奪天下的經驗說到底,就是靠功德!這個功德就是道理。道理啊,也就成了實實在在的“物利”關係啦!這就是正道,有這樣正道的國家經常沒有憂患而名利雙收,君主還要被人稱為聖賢;國家遇到危難能安然渡過,人們稱這個國家的君主叫“明聖”!

哦!難怪常說,先王師法的是神聖,尊崇的是明聖。齊桓公恍然大悟。

管仲提醒他:一句話能保全一個國家,不聽或反之就滅亡。這是大聖人的話。

齊桓公看看管仲,心裏想:你說得太對了。柯邑會盟就是你仲父一句話,成全了我的權威。以後我還要多聽你的……

管仲告訴他:千乘之國如果掌管得好,他也可以讓諸侯誠服,擁有天下。萬乘之國如果掌管不好,也可能喪失國家。這就看你治國的能耐了。有三種情況,能夠展示國家高度危機的征兆。第一是人家都安定,你的國家卻動蕩不安;第二種情況是,諸侯都能相互合作,唯有你被排斥在外,這樣的特立獨行者能不被諸侯聯軍滅掉嗎?還有一種就是危險出現,鄰國都在積極準備戰爭,你卻還在歌舞升平。

齊桓公點點頭:我明白了,治理國家與諸侯間的聯係很重要。

是的!管仲說,從某種意義上說,英明的君主為天下匡正時勢,已經成為天下諸侯的共識。抑製強國,扶助弱小,抵禦暴虐,製止貪欲,保存亡國[10],安定危局,繼承絕世,這就是天下擁戴、諸侯親附、民眾得利的好事。今天天下的趨勢就是,支持這樣做的君主成就王業。智謀超越天下,果斷稱絕當世,才能震撼四海,也才能輔佐王業。換言之,千乘之國完全可以取代萬乘之國而行天下,關鍵在於謀與義!也可以說,義取天下,並不需要你是諸侯伯還是附庸,更不提你是天子還是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