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有個翰林名叫鄺子元,患有嚴重的心疾。每逢毛病發作的時候,他總是昏昏沉沉,胡言亂語,好像在做夢一樣。
這個毛病讓鄺子元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他的心情越來越壓抑。後來,有人向他推薦說:“真空寺有位善於醫治心疾的老僧,醫術精湛,你不妨請他看看。”
鄺子元接受了這個建議,專程到真空寺去求醫。
老僧聽他說完病狀,就分析道:“施主的病起源於煩惱。有了煩惱,便會產生妄想。妄想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生得突然,滅也突然,禪家稱之為‘覺心’。古人說過:‘不怕念起,隻怕覺遲。’假如你能把妄念驅除幹淨,讓心裏潔淨得像虛空一樣,煩惱又到哪裏去落腳呢?”
鄺子元連連點頭,覺得老僧說得很有道理。
老僧又繼續說道:“你的病根乃是水火不交。得這種病的人,通常都是白天沉迷美色,禪家稱之為‘外感之欲’;夜裏思念美色,禪家稱之為‘內生之欲’。不管是外感之欲還是內生之欲,隻要讓這兩種欲念綢繆染著,就會很快地耗盡人體之精。如果你能與美色一刀兩斷,腎水自然會逐漸自升,上交於心。此外,還有兩種障礙需要克服:一是讀書寫作太投入,以至於廢寢忘食,禪家稱之為‘理障’;二是日常事務太繁忙,以至於思緒紛亂,禪家稱之為‘事障’。”
聽到這裏,鄺子元忍不住問道:“請教師父,讀書寫作是我的興趣愛好,日常事務是我的工作職責。如果這兩樣算是‘障礙’的話,我怎麼去克服呢?”
老僧解釋道:“這兩樣雖然不是人欲,但也會損及性靈,所以也是障礙,必須克服。當然,不是叫你不要讀書寫作,也不是叫你不管日常事務;而是合理調整,適可而止,見好就收。這樣心平氣和下來,心火不上炎而下交於腎水,腎水複升騰而上交於心火,從而形成一種水火既濟之象——你的心疾也就痊愈了。”
鄺子元覺得老僧的話確實有一番道理,於是便連聲稱謝,作揖告辭。
老僧將鄺子元送出山門,分手時,又送他一句話:“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鄺子元本是個聰明人,過去一直被欲、障所迷,心竅堵塞,現在被老僧用話頭一點撥,便豁然。回家後,鄺子元遵照老僧所囑,獨居一室,掃空萬緣,靜坐了一個多月,心疾不治而愈,而且再也沒有複發過。
鄺子元得的是心病,真空寺老僧自然得用心藥來醫治他了。他找出了病根,分析了得病的原因,指出了病症的危害,提出了治療方案。從頭至尾,都是佛理與醫理的結合,可謂是“三句不離本行”。他的話句句在理,說得病家心服口服,照他的話去做,心疾就痊愈了。
隨著社會的進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精神的愉快、內心的安寧與和諧。在西方發達國家,19世紀50年代以來,精神衛生幾乎成為——種群眾性的運動,人們把看心理醫生也當成了一種時尚,心理醫生也成為最受歡迎的職業之一。隨著我們國家經濟高速發展、人們生活節奏加快、人際交往以及生活方式的變化,追求心理健康將會成為新的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