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有節製地生活(1 / 1)

隨著現代社會生活的日趨緊張,每個人的生活似乎都越來越不規律。不規律的生活使我們仿佛置身在另外一個環境——一次旅途中,忙忙碌碌,緊緊張張,無法放鬆和安寧,同時還在影響著我們的身體健康。

哈佛大學教授研究發現,那些情緒容易大起大落的人,比如躁鬱病人,如果培養起有規律的生活習慣,會大大促進情緒的改善,有助於康複。

哈佛大學教授曾做過一個實驗,將175名嚴重躁鬱患者分成兩組,第一組,從研究開始就注意培養有規律的日常生活,到點必須起床或睡覺,過了點就沒飯吃,他們管這種療法叫做“社會節奏療法”。第二組不做要求。結果發現,躁狂發作時,兩個治療組沒有差別,但是接受社會節奏療法的患者在發作時間間隔上更長,比前者延長了72%的時間。這說明,有規律的生活對病情的發作起到了抑製作用。

研究者認為,躁鬱患者的人體時鍾比普通人更加脆弱和敏感,不規則的睡眠與就餐習慣很容易擾亂其身體的“睡眠一覺醒”節律,導致躁狂發作。因此,他們需要比正常人更注意保持有規律的生活習慣。

這種“社會節奏療法”和我國中醫倡導的“順天而行”、“天人合一”理念是一致的。中醫認為,人得病的原因是身體的內在平衡被打破,而有節律的生活是維護身體內部平衡的重要方法。因此,生活規律,有病治病,沒病防病,何樂而不為?

那麼,什麼是“生活有規律”?其主要內容包含:

一、每天起床和入睡的時間應有規律,成人保證每天七至八小時的睡眠。

二、工作、學習、勞動的時限應有規律。

三、一日三餐應定時定量,不偏食、不多食、講究飲食衛生,每天飲水一千五百至二千毫升左右,每頓飯的飯量應掌握在臨近下頓飯時腹中略有饑餓感為宜。

四、不強求午睡,但應平臥休息一會,長此堅持有利於減輕心髒負擔。

五、每天應盡量定時排便(老年人可隔日一次),以減輕殘渣和毒性物質對腸道的不良刺激,保持腹中舒適。

六、早晨或晚間應適度參加健身運動。

七、每天有放鬆和娛樂的時間,消除疲勞,增進文化情趣。

八、保持情緒相對穩定,少波動,不暴躁,不抑鬱,樂觀向上。

九、安排好雙休日的休閑時間,從事社交和健身活動。

十、夫妻間的性生活,應根據不同情形選擇彼此適應的方式和節律。

德國大哲學家康德,在這個世界上走過了八十多個年頭。他一生致力於哲學問題的研究和思考,終生未娶,也絕少旅行,更沒有所謂的社交,他的生活就像苦行僧一樣。

他每天走出樸實無華的書房,徒步到大學,幾十年如一日,生活規律毫不變化。

而他對時間的控製,分秒不差,人們甚至以他為定時器。

他每天早晨5點起床。每天下午都要在一條街道(後來被命名為“康德小道”)上散步,當地居民按照他出來的時間校正手表。他晚上大約10點睡覺。

這個嚴格的規律,他始終嚴守不渝,確實是常人難以做到的。

每天早晨,5時將到,他的仆人出現在床頭,說:“先生,起床的時間到了。”

隻要一聽仆人這樣叫他,即使他前一天晚上因急事睡得很晚,也總是一躍而起。有一次,康德對他的仆人說:“我最感自豪的是:每天早晨起床時,從未讓你叫過第二遍。”

可在他極其規律,似乎有些克板的生活表麵下,他的內心卻豐富多彩,充滿了各種奇妙的思想和理論。

基佐曾經說:“不和太陽同起的人,不會得到當日的快樂。”

一個生活不規律的人,不是一個健康狀況良好的人。

魯迅先生的一生,對我們應該是很有啟迪的。在他成為思想文化泰鬥之後,整天拜訪他的人絡繹不絕。有向他求教的,有讓他幫忙的,還有想來害他的。每天他幾乎都在忙忙碌碌中度過,和客人們談話、抽煙。每每送走客人,已是夜深人靜,可他這時卻打開台燈,鋪開紙張,要開始他一天的工作。每每許廣平和孩子睡醒了好幾次,他還在台燈下一邊抽煙一邊寫作。

長期這種無規律的生活,嚴重影響了他的身體健康,積勞成疾,終於一病不起。請來醫生診斷:他的肺病已是十分嚴重,1936年10月19日,終因肺病,55歲便與世長辭。

假如魯迅先生生活規律一些,誰能斷定他會這麼早離開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