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紀60年代起,台灣皇冠便重新出版張愛玲的作品,《張愛玲短篇小說集》《流言》《怨女》《秧歌》陸續出現,但《赤地之戀》遲遲未出。1977年7月12日張愛玲致信夏誌清:“《赤地之戀》再版隻好再等機會,皇冠出全集的時候,這一本也簽了約,沒印,想必銷路關係。”
1977年年底,台灣慧龍出版社隆重刊登廣告,宣布出版張愛玲的《赤地之戀》。台灣皇冠出版社負責人平鑫濤看到後寫信給張愛玲:“《赤地之戀》在多年前排好版子後,因為有關當局認為內文有若幹地方,應予刪改;我們一向尊重大作,不願受到割裂,雖已排好版子,還是忍痛擱置未能出版,錯在我們沒有把詳情告訴您(因為不希望把這些煩人事煩您),一直等到慧龍的廣告,才知道被他們出版了。我們有幸出版您所有的作品,現在有一本《赤地之戀》未能包括在內,總覺得十分遺憾。”(1978年1月28日)
慧龍出版社是不是真的那麼神通廣大,可以做到連皇冠也辦不到的事呢?
張愛玲回複平鑫濤說:“《赤地之戀》的事,經過是這樣的:以前跟皇冠簽約後沒有出書,我一直以為是因為小說銷路不好而棄權,根本沒想到違禁……後來慧龍的唐吉鬆來信要我出這書……沒來得及跟宋淇商量,就簽約,不過刪去‘得要求作者改寫’一項,沒想到他們可代竄改,實在痛心,已經來不及挽回了。”(1978年2月22日)
慧龍出版社應該是心知肚明審查過不了關,所以預先要求作者改寫,但張愛玲從合同上刪掉這項條款,結果慧龍竟然自己操刀改寫後再出版。慧龍竄改了什麼呢?平鑫濤曾指出:“小說中描寫共產黨員辱罵國民黨政府,甚至對先‘總統’蔣公也頗有諷刺。”(見彭樹君《瑰麗的傳奇·永恒的停格-訪平鑫濤談張愛玲著作出版》)根據高全之在《張愛玲學》裏的考據,一共有三處是對蔣介石與國民黨不敬。
第一,天風原版有一處群眾上街遊行的情節:“……推著一輛囚車,囚車裏是孔同誌扮的杜魯門(當時的美國總統)。另一輛囚車裏是張勵扮的蔣介石。”慧龍將“蔣介石”改成“反動分子”。當時在台灣,蔣介石通常被尊稱為“蔣公”“蔣先生”或“蔣總統”,不會直呼其名,這裏自然是犯了忌諱。但小說裏不可能說“另一輛囚車裏是張勵扮的蔣總統”,所以囚車裏的人就變成了一個無名無姓的“反動分子”。
第二,天風原版形容一個外國人黎培裏的照片:“是他謁見蔣介石呈遞國書的時候拍攝的。”慧龍將“蔣介石”改成“國民政府的首腦”。小說裏的人物都是大陸人,他們不可能說“他謁見蔣總統”,因為蔣介石已經不是大陸人的“總統”了。
第三,天風原版有這句話:“這篇文字就證實黎培裏是勾結蔣政府的特務。”慧龍將“蔣政府”改成“國民政府”。政府不是蔣介石私人所擁有,所以改成“國民政府”也算合理。
現在看來,這些都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但當年就是過不了台灣審查這一關。
1978年5月5日張愛玲再致信平鑫濤:“我把他們(慧龍)出的《赤地之戀》仔細看了一遍,錯字很多,但是並沒有竄改……這件事的誤會,起因是多年前當局不願張揚檢查出版物的事,不顧作者精神上的痛苦--以為銷路壞到出版人棄權,做夢也想不到……小說會違禁。”
看來連張愛玲自己都看不出上述那些竄改。
1978年3月7日張愛玲致信宋淇:“《赤地之戀》的故事來自USIS(美國新聞處),所以我對它不像對別的作品。如果不是平鑫濤諱言censorship(審查),早就會酌改,不會等到現在讓他們濫改了。我刪去合同上‘改寫’一項是因為目前沒工夫,而且以為現在放鬆了不需要改-連陳若曦有些崇拜周恩來的話都照登。”如果出版社事先肯好好跟張愛玲商量,她其實會同意改掉那些較敏感的內容的。但出版社覺得此事不可提,才導致後來發生的各種誤會。1991年皇冠出版張愛玲全集,由張愛玲親自校對,《赤地之戀》仍然跟慧龍版一樣,囚車裏坐的人是“反動分子”。
1978年7月19日我父親致信張愛玲:“《赤地之戀》銷路不如理想,一則可能由於你所說非你心甘情願而寫,最重要的原因是事過境遷,讀者已不感覺切身之痛,提起韓戰,美國、中國年青人知都不知道。當局那時犯忌的話,現在認為不成問題,由此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