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會想到寫孫思邈?”常有朋友問。的確,我一非醫者,二非陝西人,怎麼會研究這位千古大醫?
其實我出生之刻即與中醫藥結緣。太奶奶在山村農家木屋裏為我接生,用的是古傳之術。我在小學階段小恙不斷,慈母常以農家土方替我去寒解表,既省藥資,見效又速。母親劉燕玉之技,承繼於我那一生務農、略識藥草的外祖父劉孝亮。後離開山村求學就業,才與中醫漸行漸遠。
1990年我始練氣功,自習中醫,頗獲淺益,從此不歇。乃知中醫藥為中國道教文化之精華,中華民族賴以繁衍生息之命根。2005年,我出版《遠東戰爭風雲》(原名《遠東大戰紀事》),考慮新的寫作計劃。夫人湯延涓提出研究孫思邈的命題,並提供她采訪大醫故裏的資料。我欣然應命。經對孫思邈兩部巨著反複研讀,去各地遺址現場考察,揭秘探幽,剝繭抽絲,比對前人,去偽存真,曆經數年寒暑,終成一家之言:孫思邈“德、功、言、壽”皆俱,實乃千古一人。孫思邈的貢獻不僅屬於中華民族,而且屬於整個人類。
感謝國學大家何西來。他是陝西人,對孫思邈早有關注,對我擬定這一選題大加讚許,且曰:“唯有你能把握好這位藥王爺,因為你寫過《遠東戰爭風雲》。”何先生重病之際,兩番逐字審讀本傳文稿,提出極為精準的批評意見。令人痛惜者,何先生竟於2014年12月8日仙逝。祝願何先生在天之靈與孫思邈相交相知,多有切磋。何建明、黃賓堂、那耘、原文竹等為促成本書出版,皆出大力,在此一並致謝。
今年是孫思邈辭世1333周年。我囿於淺薄學識,且考察足跡有限,故本傳難免疏漏多多。願更多研究者奉獻智慧,共同開掘孫思邈寶貴遺產,使之造福於中華民族,造福於整個人類。
羅先明
2015年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