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九日星期五
長假過了,該去看望張先生了。下午一去,先是閑談,說起外地一位著名學者對張先生的讚許,我說,此人真可說是你的知音了。張先生說,你知道知音的故事嗎?我以為他要說什麼“高山流水”之類的陳事,笑而不語,心想由他說吧。沒想到張先生說的是一個民間笑話。說是過去有個人學彈琴,自以為彈得極好,就是找不到知音。有次他在某地彈琴,起初聽的人還不少,很快都走光了,就一個老嫗坐在跟前不走,聽著聽著淚流滿麵。他以為肯定遇上知音了,便問老嫗為何哭泣,老嫗說:聽你彈琴,讓我想起了我死去的兒子。問老嫗兒子生前做什麼,說是彈棉花的。
張先生說這類故事,與起因幾乎沒有任何關係,起因隻是起因,讓他想起了要說的事。說完笑一笑就過去了,沒有什麼微言大義可尋。
張:今天談什麼?
韓:說說考察晉陽古城遺址的事兒。
張:是不是節前說了考古所,你就想到接下來的工作,該是考察晉陽古城遺址了。
韓:不是的,接上了也是巧合。是我這兩天看到報上一個消息,說太原要投入資金,製定規劃,保護晉陽古城遺址。這個遺址列入了二〇〇六年國家公布的《大遺址保護總體規劃》。全國二十六個省、市、自治區,共選了一百處,山西四處,其他三處是陶寺遺址、侯馬晉國遺址、天馬-曲村遺址。我看你的《學術文集》上有篇《晉陽古城勘察記》,從時間上說早些,就想到先談這個。
張:我能想到的我說,想不到的有文章,你自個看。古晉陽在曆史上很負盛名,遺址在現在太原市西南,原先叫晉陽縣,現在叫晉源區。曆代有許多英雄人物在這裏活動過,好多有名的曆史事件都是在裏發生的。
《史記·趙世家》記載,春秋時趙簡子的家臣董安於最早在這裏築城,後來智、韓、魏三家聯軍圍攻趙襄子時,曾引水灌過晉陽。在這次戰役中,智伯死,於是奠定了韓、趙、魏瓜分晉國的基礎。西晉末年劉琨也曾在這裏築過並州城,據以抗拒匈奴,進行過激烈的戰爭。《讀史方輿紀要·都邑記》上說:“太原舊城,晉並州刺史劉琨築,高四丈,周二十七裏。城中又有三城,一曰大明城,古晉陽城也,左氏謂董安於所築……高齊於此置大明宮,因名大明城。”《唐會要》上說:“舊太原都城左汾右晉,潛邱在中,長四千三百二十一步,廣二千一百二十二步,周萬五千一百五十三步。宮城在都城西北即晉陽宮也。隋大業三年……詔營晉陽宮,高祖起晉陽故宮,仍不廢其城,周二千五百二十步。汾東曰東城,貞觀十三年長史李積所築,兩城間曰中城,武後築以合東城。”現在的晉祠,在唐代正是太原城的西郊,李白有詩句:“閑來走馬城西曲,晉祠流水碧如玉。”即是證明。直到北宋初,太宗平北漢時,才將整個晉陽城毀掉。
從這些史料看,晉陽古城具有三個特點。第一是使用時間長,從春秋時的周敬王二十三年(公元前四九〇年),到北宋太平興國四年(公元九七九年)太宗平北漢止,其間一千四百七十餘年中未曾間斷。曆代均為繁華城市。第二是情況複雜,曆代都有修建、新建、擴建,大大小小就有七個城郭。雖然位置變動不大,但某一些城址不一定曆代都全部使用過,有興有廢,情況不一。第三,晉陽城不是逐漸荒廢而是遭到戰爭水火突然毀滅的,因此地下保存的文物資料可能很豐富。
過去對晉陽古城隻有曆史記載和民間傳說,沒有做過正式勘察工作。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我們考古所的這次勘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次,也是有史以來的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