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主編《工作與學習》(2)(2 / 2)

我辦報,不用中央社的消息,也不用閻錫山通訊社的消息,所有消息都是我們根據各方麵消息綜合起來寫的。中央社稱共產黨的部隊為“共匪”,我從不這麼寫。胡宗南部隊占了延安,太原各報都發了號外祝賀,《青年導報》就沒發,智力展問為什麼不發,我說沒有必要湊這個熱鬧,他也沒辦法。後來我覺得在這兒待下去不會有好結果,就離開了。我去後薛博民當了《青年導報》的總編輯。你找來《工作與學習》,讓我想起了許多事情。看過去的文章,覺得自己還是幼稚了些。

韓:我不這麼認為。看這些文章,我發現早在四十年代你寫文章,有個特點很明顯,就是喜歡掉書袋,引經據典。再就是,那時候你似乎對文字學已有點興趣。

張:說得對,我寫文章一直喜歡掉書袋,對語言文字有濃厚的興趣。隻是不知你說的是哪幾篇文章,又是怎麼看出來的。

韓:有這麼一篇文章,叫《“人言為信,止戈為武”》,是借對古語的闡釋,鞭撻當時的現實,窮兵黷武,弄得民不聊生,引了《左傳》上的,又引了《說文》上的話,你聽:

《左傳》宣十二年:“楚子曰:夫文,止戈為武。”《說文》武字解:“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為武。”這種解釋顯而易見,是歌頌專製皇帝的武力。我們要知道,從古到今,由中而外,不講道理,純粹以一朝之武力而止百年幹戈者何在?“止戈為武”是軍事野心家出兵作戰的一種說法,是假道德伎倆。《說文》上說:“止”是下基的意思,“步”“從”“辵”“癶”都和“止”有密切的關係。也是“趨”的意思。所以“止戈為武”的正確解釋則是:如要打仗,必須以武器(戈)做基礎,也就是軍事解決。武器第一,或是趨兵作戰的意思。

張:那時候好這一手,這麼引用,也有毛病。

韓:讀這篇文章,發現在語言的運用上,你常能獨抒心機,給以命名。比如這篇文章,一開頭便說,“人言為信,止戈為武”這句話是封建專製的時代的產物,也是陪綁式的一句文辭。接下來又舉了“烏鴉反哺,羊羔跪乳”,說明這種“陪綁式文辭”是多麼荒謬。小烏鴉反哺它母親,不能說不是生物“愛”的表現,這是自然的一種感情,如果說“羊羔跪乳”是尊重它的母親則未免太道德化了。“跪”、“叩頭”、“鞠躬”不過是君子大人們規定下的一套禮教的形式而已,如果羊羔有君子之心,在此時代,他一定摩登化為“鞠躬而禮”了。世上有許多動物的哺乳方式,都以站立著為習慣,羊羔吃奶,前腿不打折,那麼隻有啃他媽媽的屁股好了。讀了這段話,我又覺得,張先生後來從事文物考古,是不是走了錯路。有這樣的捷智,從事文學創作也是好把式。

張:那時年輕,一寫起文章,就感情洶湧,思緒飛揚。這種“陪綁式文辭”,那時很是喜歡,好些了不相幹的事情,也要一對一對地說出來,有的有道理,有的就沒有什麼道理,純粹是冗詞贅句。

韓:你說的這種“陪綁式”,是古漢語的一種修辭方式,叫“對舉”,就像詩詞中的“對偶”一樣。當然,這篇文章一開頭說這些,隻可說是一種比興。有道理沒道理,拉扯在一起說一通,文章就靈通俏皮了。

張:愛掉書袋,愛摳字眼,叫你這麼一說,還真是這麼回事。

韓:經典例子不是這篇,是前麵讀了一節的《青年與迷信》的“後語”部分。你聽:

“神鬼”兩個字是中國奴隸社會,創造出來的,那時治病的醫生,隻有巫覡,治病的方法也隻有祈禱神靈,所以出來的“醫”字便是“毉”字,及至後來知道泡製藥酒治病,才改寫為“醫”字。“殹”是字母取其聲,“酉”是酒取其含意。這已算進步了不少,但現在社會上仍有神鬼治病的現象,這不是太可笑了嗎?

這段話裏對“醫”的拆解,有點古文字考證的意思。

張:看來我這個毛病得的深了,後來從事了古文字考證,也是“罪有應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