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我與《劇本》這些年”征文《劇本》——見證新中國山區、農村戲劇的發展(2 / 2)

從此,正式跨入了企盼已久的“編劇”之門。我心裏十分清楚,《快馬加鞭》演出成功,很大程度上,得力於《劇本》的啟蒙,因而,對她更加一往情深。

一九八八年,編寫了一部電視劇《看車姑娘》,寄給了劇本編輯部。編輯楊雪英複函稱:本子不錯,很有生活氣息,人物、情節真實、可信,不乏感人之處。因本刊篇“幅所限,不擬采用,望諒。”我見所言誠摯可信,並非托詞。便擷取其中部分章節,改寫成獨幕話劇《借機斷案》,再次寄編輯部。

同年四月,劇本發表。這是晉東南地區首次在國家級戲劇雜誌上發表作品,我很高興,文友們紛紛向我祝賀。

2003年,《借機斷案》榮獲第三屆中國戲劇文學獎、小型劇本獎。劇本發表已經整整過去十五年,卻依然榮獲國家級獎項,確非易事。這說明《劇本》對發表作品的質量,即使是小戲,要求也是十分嚴格,經得住時間的檢驗的。由此,我對編輯朋友們一絲不苟的敬業精神由衷地欽佩。

楊雪英對《看車姑娘》的點評激勵了我,決心再寫一部電視劇試一試。

1998年,受山西省民政廳約請,與常天秀合作編寫了兩集電視劇《小婚官》。山西電視台拍攝,中央電視台、山西電視台播映。

1998年,慶祝建國五十周年,我將以申紀蘭為原型的大型話劇《太行女兒》(合作、執筆),寄給《劇本》編輯部,編輯溫大勇立即複函通知:決定發表。還專門電話鼓勵我:“最近收到類似稿件不少,此劇基礎最佳,望抓緊著力修改”。

數月後,《太行女兒》發表了。這是晉東南地區唯一在《劇本》發表大型劇目。

2003年,根據《劇本》編輯部反饋的讀者意見,將《太行女兒》重新編寫為大型音樂話劇《風毛麟角》。由《太行文學》發表,獲第三屆中國戲劇文學獎。中國戲劇出版社以此劇為主體編輯出版《風毛麟角》戲劇專集。戲劇評論家冀保堂在《長治方誌》等報刊連續著文《鐵肩擔道義,妙手著華章》評點;申紀蘭的兒子張江平在《長治日報》著文《詩意的敘述》給予讚譽。

《劇本》,我的良師益友,伴我度過了三十五個年頭的戲劇生涯。她,給我力量,激我奮進。我雖已年近耄耋,仍筆耕不止,近半年來,創作、發表了數十萬字的三部劇作:

《溝裏人的傳說》(係列短劇);《申紀蘭和她的兒女們》(電視珠聯文學劇本);《太行巾幗》(九集電視劇)。

《劇本》引我認識太行山,表達太行山,也幫我獲得了太行山人民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