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6章 清朝後妃(2)(3 / 3)

多爾袞看莊妃既美豔,又有智慧,以前雖然也見過,但沒有現在看得清楚,比她妹妹美麗多了。他對她有相當的好感,說道:“皇嫂說出來聽聽。”

“我兒福臨,年方6歲,我可傳先帝遺命,立他繼承,以王爺為攝政王。王爺雖不居帝位,但國政全可由你做主,我從中支持。你豈不如同實際的皇帝一樣。這樣,眾親王無法反對,就不會發生內亂。”

多爾袞想不到莊妃是這樣一個主意。此刻他才明白,擁立皇九子福臨繼位的活動,已經在暗地裏準備好了。他愛大清江山,他怕大清江山分裂,他要發展父兄的事業,要“入主中原”,可如果因自己奪位而發生內亂,對自己對國家都不利。再說,後宮、豪格、科爾沁聯合起來和他作對,他的力量恐怕是抵擋不過的。多爾袞是個絕頂聰明的人,他放棄了自己登位的意圖,說道:“皇嫂所說頗有道理,我聽從皇嫂的意見。隻是皇嫂不能食言,我盡心國事,皇嫂可是要支持我。”

“王爺能這樣舍己為國,我真敬佩你。請放心,我一定支持你。”莊妃運用靈活巧妙的手段,終於平衡了各派力量。

經過5天5夜緊張激烈的明爭暗鬥,八月十四日,諸王貝勒大臣會議召開,討論嗣君問題。這一天清晨,歸皇帝直接掌管的兩黃旗堅決主張立皇子。兩黃旗大臣布置的精銳士卒張弓搭箭,環立在宮殿兩側,一副殺氣騰騰的樣子,對會議施加壓力,使會場有可能爆發一場公開的流血衝突。會議由大貝勒代善主持,他年長德高,理所當然。大臣索尼首先講話,強調必須立皇子。代善則進一步說明,應當立豪格。而豪格的講話中則有些謙讓,他說自己“德小福薄,非所堪當”,中間退出會場。這時,阿濟格、多鐸先後發言,認為應當勸多爾袞繼位。多爾袞開始猶豫未允。對此,兩黃旗大臣堅持反對,兩黃旗的將領甚至佩劍向前,表示若不立帝子,寧願跟從皇太極死於地下。而兩白旗大臣又堅決反對立豪格。在這種情況下,多爾袞提議擁立皇太極的第九子6歲的福臨為帝,由他和濟爾哈朗(努爾哈赤弟)共同輔政,等福臨長大後,立即歸政。這一折衷方案,立即得到會議主持者代善的支持,很快被會議通過成為決議。這5天明爭暗鬥的結果,也是會前在主要決策者間已經達成的彼此心照不宣的協議。這個協議是他們雙方都能接受的,而且已經表示同意的。豪格對代善徒勞的薦己,無禮地退出會場,反映了直爽、粗魯的武將性格。多爾袞猶豫未允,反映了他的矛盾心理,而首倡福臨,則表明了他的精明和主動。擁立幼帝福臨,由濟爾哈朗和多爾袞共同輔政,這是一個解決擇君危機的折衷方案,既照顧了各方麵的利益,又有利於發揮多爾袞等人的才能,維護了滿洲貴族的團結,以求入主中原。多爾袞與豪格的主動退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對這種共同利益的認識。其次,也是滿蒙聯合的需要。蒙古是滿族的堅定盟友,也是滿族入主中原必須依靠的力量。福臨是莊妃的嫡子,也是蒙古科爾沁貝勒的外甥。福臨即位本身就是滿蒙聯合的象征。福臨繼位,避免了皇室內部的一次大分裂。

崇德八年八月二十六日,福臨在沈陽繼承帝位,是為順治帝。順治尊生母莊妃為皇太後。時福臨年僅6歲,朝政大權由叔父睿親王多爾袞掌握。

就在這一年的正月,關內形勢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在西安正式建立“大順”政權,隨後,他統率農民軍,斬將奪關,勢如破竹,向明朝的都城北京發起了最後的衝擊。三月,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禎帝自縊煤山,明朝滅亡。李自成稱帝。

當時,明駐守寧遠總兵吳三桂和駐守山海關總兵高第,對李自成農民軍采取觀望態度。他們原是奉命防禦關外清兵的,李自成進占北京後,兩人便合住一處,屯駐山海關下。李自成曾派遣明朝降將唐通攜帶金銀財寶,前往山海關招降。吳三桂和高第也表示願意歸降,他們甚至移交了山海關鎮城的防務,由唐通率領8千人接管。吳三桂還奉李自成之命,率所部進京朝見新主。誰知,當吳三桂走到半路時,遇到從北京跑出來的一個家人,報告說他父親吳襄被抓去拷打,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所擄。吳三桂頓時怒火萬丈,立即率所部4萬人馬返回山海關,打敗唐通,占領了關城,誓興師滅李。他自揣兵力不足,竟致書多爾袞請發兵助攻。多爾袞乃乘機傾其全力,興兵入關,與李自成大軍會戰於山海關,大敗李自成。多爾袞率軍長驅西進,李自成逃往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