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爾袞打敗李自成後,命令清軍每天奔行120多裏,一路上幾乎沒遇什麼阻擋,便於五月二日到了北京城。這天,多爾袞乘輦由朝陽門入城,明朝的文武官員迎出5裏地以外。多爾袞在武英殿升座,接受了眾官的拜賀,宣布定北京為都城。隨後,他派兵先後奪取了河北、山東、山西等省,大大穩定了北京地區的社會秩序。多爾袞采納降臣洪承疇、範文程的建議,下安民告示,為明帝後發喪,給予隆重葬禮,免除明一切苛捐雜稅以及擾民不便民諸事,重用降臣,不加派田賦。這一些措施,很快穩定了局勢。這一年九月,皇太後和福臨在濟爾哈朗護送下,從沈陽出發,前來北京。
順治元年九月九日,濟爾哈朗統率一支騎兵部隊,簇擁著一輛黃蓋車,像一股滾滾洪流駛進山海關,向北京方向湧去。黃蓋車中坐著神采奕奕的布木布泰太後。她的身旁,是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他們不時透過簾布的縫隙,眺望車外的壯麗山河,驚歎不已。九月十六日,福臨車駕到達通州(今北京通縣),多爾袞率諸王、貝勒、文武群臣前往行殿朝拜。十九日,福臨從正陽門進入皇宮。二十五日,多爾袞諸王及滿漢官員上表,勸福臨即皇帝位。十月初一日,福臨前往南郊,祭告天地,並派遣官員祭告了太廟和社稷,正式即皇帝位,成為清王朝入主中原、君臨全國的第一代皇帝。從此,中國曆史進入清朝統治時期。
7歲的福臨沒有能力處理朝政,國家大權實際上掌握在多爾袞手中。早在崇德八年十二月,多爾袞就宣布自己“身任國政”。他要求各部尚書、侍郎和都察院聽命於他,否則決不寬恕。他規定各衙門辦理事務,凡是向皇帝上奏或要記入檔案的,一律先啟知於他。這樣,多爾袞便獨掌了朝政,稱“攝政王”。輔政大臣之一的濟爾哈朗也隻好退居第二。為了尊崇多爾袞的地位,順治元年一月,初步議定了攝政王的各種禮儀,規定其他各王不得平起平坐。多爾袞實際上享有了皇帝的尊榮和權力。他掌理國政,權高望重,天下隻知有攝政王,不知有順治帝。他如果要廢順治自立,易如反掌。他沒有這樣做,其中也許是受了布木布泰太後的影響。
多爾袞以攝政王之尊,出入內宮,和太後接觸頻繁。時太後年方31歲,正值盛年,一種成熟的美麗更惹人愛慕。多爾袞比太後大兩歲,常常為太後之美所吸引,而太後也頗欣賞這位年輕的小叔子。另一方麵,為了維護兒子順治帝的地位,她對多爾袞也特別禮敬、殷勤,日久情生,難舍難分。太後為了籠絡和控製多爾袞,鞏固自己和福臨的地位,便按照滿族父死則妻其後母、兄死則妻其嫂的習俗,下嫁給多爾袞。但在太後下嫁之前,必須先去掉攝政王妃——太後的親妹妹。攝政王妃在這種情形下,一夕暴崩,成了這件事的犧牲品。
公元1646年,即順治三年,經過多爾袞與範文程密計,範文程在上朝時說:“攝政王功高望重,謙抑自持。我皇上雖想報答,將什麼來報答呢。雖然王是皇上的叔父,今日之事,猶如父傳其子。王既然以子視皇上,則皇上也應當以父視王。怎麼樣?”眾人議說可以。範文程接著說道:“今聽說王失去王妃,而我皇太後又寡居無偶。皇上既然視王像父親一樣,今不可使父母異居,宜請王與皇太後同宮。”眾又說可以。於是,群臣上賀表。當時,以順治帝的名義頒發了一篇皇帝的文告,宣示天下:
“太後盛年寡居,春花秋月,悄然不怡。朕貴為天子,以天下養,乃獨能養口體,而不能養誌。使聖母以喪偶之故,日在愁煩抑鬱之中,其何以教天下之孝!皇叔攝政王,現方鰥居,其身份容貌,皆為中國第一人,太後頗願紆尊下嫁。朕仰體慈懷,敬謹遵行。一應典禮,著所司預辦。”
時人張煌言曾寫過一首宮詞:“上壽稱為合巹樽,慈寧宮裏爛盈門。春宮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後婚。”形象地描述了他們的婚事。到乾隆朝,史家紀昀在修史時看到這件事,認為這是件醜事,便請示高宗毀掉了這段記載。其實,太後下嫁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既然允許姑侄同侍一人,當然也會出現叔嫂結合了。清軍入關後,漢族的封建文化對滿族的影響日益深入,其中也包括傳統的封建禮教。太後與攝政王多爾袞結婚,當時曾受到維護封建禮教的漢大臣的指責和反對。但皇太後斷然下嫁,藐視封建禮教,是很有勇氣的。
公元1649年,即順治六年一月,多爾袞改稱“皇父攝政王”,並通行於全國。
正當多爾袞誌滿意得的時候,順治七年十二月初九日,他突然咯血,病死在塞外的喀喇城,時年39歲。多爾袞死後,順治追尊多爾袞為“誠敬義皇帝”,並以“帝製禮”落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