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5章 清朝後妃(1)(2 / 3)

阿巴亥跟從努爾哈赤的20多年,正是努爾哈赤勢力發展的關鍵時期。她跟隨努爾哈赤從費阿拉到赫圖阿拉,又到界凡,她看著努爾哈赤滅輝發,並烏拉,創八旗,征服東海女真,降服薩哈連部;她看著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創立“後金”政權,稱大汗。她也看著努爾哈赤興師攻明,取得薩爾滸大戰的勝利。

薩爾滸大捷後,努爾哈赤在這裏修築了薩爾滸山城,將太妃及親眷接到這裏。他又率軍隊攻取遼陽、沈陽去了。

公元1621年,後金攻占明遼東的首府遼陽,努爾哈赤遂將都城遷到這裏。太妃也同諸福晉一起,在眾貝勒的迎接下來到遼陽,踏著蘆葦席上鋪設的紅地毯走進後金汗的宮門。

4年後,努爾哈赤又決定遷都沈陽。當時的沈陽比遼陽城小一半。但是它的地理位置卻更為重要。努爾哈赤認為它是“形勝之地”,便於控製整個東北地區,因而決定遷都於此。

努爾哈赤遷都後,沈陽被稱為盛京。公元1625年,開始改建沈陽城,興修沈陽宮殿。

阿巴亥跟隨努爾哈赤從費阿拉到沈陽城,宮殿一天天宏偉豪華,地盤一天天擴大,後金政權也一天天強盛起來。然而,在這漫長的曆程中,圍繞著汗位權力的鬥爭也是激烈而殘酷的,努爾哈赤為強化和擴大汗權,不惜幽弟殺子,骨肉相殘,他的弟弟舒爾哈赤和長子褚英就死在他的手上。連這位最受努爾哈赤寵愛的太妃,最終也成為汗位爭奪的犧牲品。

長子褚英被囚死後,圍繞後金“建儲”問題的明爭暗鬥更為激烈了。鬥爭主要在大貝勒代善和四貝勒皇太極之間展開。這時候,四大貝勒(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中隻有代善與皇太極二人最有希望成為汗位的繼承人。在削平諸部、奪取遼沈一係列戰爭中,他們跟隨父汗東征西討,立下的戰功最多。這二人相比,以序齒論,褚英死後,代善居長,皇太極為弟;以武力論,代善獨擁二旗,為皇太極所不及。且代善待人寬,深得眾人之心,皇太極則威嚴色厲,為人畏憚。努爾哈赤有意讓代善協助執掌國政。他曾對嬪妃們說:“俟我百年之後,我的諸幼子和大福晉就要交給大阿哥(即大貝勒代善)收養。”這就暗示出他日後要將汗位傳給代善。皇太極不甘心汗位被別人占去,他想方設法,要與代善爭個高低。

爭奪汗位的另一個潛在威脅,就是太妃阿巴亥的兒子們。阿巴亥是努爾哈赤晚年最寵愛的太妃,這位30出頭的少婦,更加明豔動人,努爾哈赤英雄暮年,兒女情長,從心裏喜歡她。還特命阿巴亥陪他同桌進餐,隻有她見了他可以不行大禮,隻有她可以在貝勒們議事時坐在他的身旁。子以母貴,阿巴亥的3個兒子自然為努爾哈赤所特別喜愛。尤其是多爾袞和多鐸,生得最像他們的父親,當時多爾袞雖隻有十幾歲年齡,卻多次跟隨父汗出征,表現出非凡的勇敢和才智。努爾哈赤更是視之為掌上明珠。如此受寵愛而年輕有心計的母親,如此受寵愛又才智過人的兒子,雖然年紀還小,在皇太極看來無疑是他爭奪汗位的潛在威脅。

公元1620年年初的一天,小福晉德因澤向努爾哈赤告發,說大福晉多次備佳肴送給大貝勒代善,大貝勒受而食之。她還送佳肴給四貝勒皇太極,四貝勒沒有吃。還有大福晉一天二、三次派人到大貝勒家去,像是商量什麼要緊的事。又說,大福晉有二、三次深夜出宮院。努爾哈赤派人調查,結果告發屬實。並且進一步揭發大福晉在諸貝勒大臣舉行宴會的時候,濃妝豔抹,與大貝勒眉來眼去。諸貝勒大臣早已心懷不滿,卻因懼怕大貝勒和大福晉而不敢向努爾哈赤報告。努爾哈赤聽了,極為震怒,但他不願這等家醜張揚出去,也不願加罪於兒子,便借口大福晉竊藏皇帛,迫令大歸,此後,小福晉德因澤因告發有功,取代了阿巴亥在餐桌上的位置。代善則被停止了臨朝攝政的權力,又被削奪了一旗。

德因澤的告密是皇太極指使的,他利用代善與太妃的陰私,一箭雙雕,既使太妃被廢,使多爾袞失了父寵,又使大貝勒代善聲名狼藉,失去了努爾哈赤的信任,為他以後奪取汗位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然而,一年後,阿巴亥又被複立為太妃。努爾哈赤對她的感情的確是太深了。他不能沒有她。且多爾袞、多鐸都被封為貝勒,分別領有正白、鑲白二旗。這樣爭奪汗位的鬥爭還將演出更加慘烈的一幕。

公元1626年正月,努爾哈赤在寧遠城下被袁崇煥打得慘敗,這是他起兵以來受到的最重大的挫折。他自己也被火炮擊成重傷,眾將士哭號著用紅布將他包裹著抬下陣來。此後他心情十分沮喪,陷入終日焦躁、痛苦之中,食不甘味,寢不安眠,憂鬱不舒,積憤成疾。他創傷未愈,癰疽突發,不得不於七月二十三日到清河湯泉沐養。但到了八月,病勢危重,便乘船順太子河而下,準備返回沈陽。這時,他感覺自己已經不行了,便派人召太妃來迎。太妃在距沈陽40裏的靉雞堡迎駕。八月十一日,68歲的努爾哈赤就在這裏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