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6年冬,朱由榔稱帝,冊封王氏為皇後,她的父親王略被封為長洲伯。
公元1647年春,孔有德、耿仲明率領清軍向湖南進攻,何騰蛟的部將劉承胤率師進入桂林,拱衛皇室,但劉承胤想挾天子以自重,於是連騙帶哄加威嚇地把永曆帝騙到了湘西山區的武岡,改武岡為奉天府。
同年七月,清兵連破常德、寶慶,直犯奉天府。劉承胤眼見清軍來勢凶猛,感到大勢已去,於是決定將永曆帝作為投降的厚禮,以換取大清官爵。永曆帝得到了消息,急忙與宮中後妃倉皇出逃。逃到二渡水時,由於人馬都擁擠在一起,把浮橋都給壓斷了,很多人掉進了水裏,弄得渾身泥水,在永曆帝的率領下一氣徒步跑了30多裏。過去住在皇宮深院裏的都是金枝玉葉,哪受得了這些,偏偏老天爺又不作美,竟又下起雨來,真是禍不單行,再加已經兩日滴水未進,大家都叫苦連天,哀聲動地。但唯獨王後臉色泰然,她一麵派人去尋找食物,一麵令人去探明道路。正巧遇上了前來迎救的明總兵商邱伯侯性,把他們一行人馬接到苗區,逃到柳州。後來瞿式耜保衛住了桂林,又派兵把永曆帝及宮眷迎護回了桂林,事後無人不由衷佩服王後的沉穩與膽略。
公元1648年年初,王後生下了兒子慈烜。永曆帝宣布大赦以示慶賀。
公元1652年冬,占據雲貴地區的張獻忠農民軍餘部孫可望,派人迎接永曆帝到貴州的安隆所(今貴州安龍),改為安隆府,作為行宮。孫可望隻是想借一下“後明”的招牌,實際根本不把永曆帝放在眼裏,每年隻送銀6千兩、米6百石作為永曆帝及朝臣的口糧,在他的賬本上僅寫道:“皇帝一名,皇後一名,及從官數名而已”。
看見明政權日漸衰微,永曆朝部分權臣就趨炎附勢地奉承孫可望,大臣馬吉翔和太監龐天壽甚至慫恿孫可望“受禪”篡奪帝位。這樣孫可望就更加驕傲了,對永曆帝更加傲慢無理。朝臣中比較有骨氣的像吳貞毓、張福祿、全為國等18人痛恨這批權臣們的厚顏無恥和孫可望的狼子野心,就暗中與正在出征廣東的名將李定國聯係,請他回來保駕,迎接永曆帝。誰知走漏了消息,宦官告密了。孫可望一聽怒不可遏,於是在公元1654年年初,大興所謂“密詔之獄”。最後18忠臣全部遇害。
馬吉翔、龐天壽想進一步討好孫可望,以博得他的歡心,便借機說“密詔之獄”一定牽扯內宮,王後肯定參與密謀,知情不報可殺,免得留下後患。王後得知這一消息,心裏難過極了,本想幫助帝君能有一番作為,想不到今日竟連自己的性命都不能保全,想著想著無限悲痛,傷心地掉下了眼淚。她哭著對永曆帝道:“真沒想到西漢末期王莽篡漢的悲劇又要重演了,大明江山真的要葬送在我們手裏了。”說完泣不成聲。永曆帝也是暗自落淚,無可奈何。最後決定要死就一塊死,把王後留在寢宮之中,一是用這種辦法也許能救王後一命,二是向這些權奸們和孫可望表示一下態度。孫可望也有自己的打算,他雖說是殺了“十八先生”,但外有李定國、鄭成功等人繼續盡忠於明朝,朝臣中忠傑之士也還是不少,最終孫可望沒有敢下手,王後的性命總算保住了,永曆帝也得以苟延殘喘了八九年之久。
公元1659年正月,永曆帝逃到了緬甸,隻住在幾間竹編的房子裏度日,生活極其艱苦。王後由於長期奔波勞累,染上了疾病。
公元1661年,緬甸發生政變,金樓白象王被他的弟弟猛白殺害,猛白自立為王。為了鞏固新政權,向清朝討好,先假意與永曆帝的大臣沐天波、龐天壽等42人過江盟誓,同飲咒水,以表心跡,卻暗中派兵將他們全部殺死,這就是史稱的“咒水之禍”。
公元1662年年初,緬王見永曆帝諸臣已被除盡,就將永曆帝獻給清軍將領吳三桂。王後在被清軍押解進京途中,與馬太後同時在檻車中自相扼喉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