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4章 明朝後妃(15)(2 / 3)

公元1645年,唐王在鄭鴻逵、鄭芝龍的擁立下在福州即帝位,建元隆武,是為隆武帝。封曾氏為皇後,封曾後的父親曾文彥為吉水伯。

由於曾後從前治理內宮很有條理,隆武帝就讓她參與外政,凡是章表奏議,一般都要經過曾後的批閱。她在批閱過程中往往指出不合時宜的地方,提出自己的處理意見,多被隆武帝采納。隆武帝覺得曾後確實是位幹才,高興之餘,就讓曾後在他臨朝聽政的時候,垂簾座後,一起幫助他聽斷朝廷大事。都禦史張肯堂專為這件事上奏疏說:“我朝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皆雄才大略,兩朝皇後也都聖德,助成皇皇王業,肇基於今,即便如此,她們也隻是在宮闈之中默相讚助,垂簾聽政不是我朝聖世所宜。”曾後看到奏疏後,非常怨恨,開始疏遠張肯堂。張肯堂是隆武政權中一位較有作為的大臣,鄭芝龍也忌恨其能,覺得他在朝中於己不利。其後張肯堂就被調出朝中,率水師在外,未能盡展其所用。相比之下,當大臣路振飛上奏說隆武帝“有愛民之心,未見愛民之政”時,隆武帝卻能對這樣敢於犯顏逆鱗、直言諍諫的大臣予以“優旨褒納”。這件事引起了一些朝野人士的議論,他們說隆武雖有英明識見的美名,可太過於溺愛曾後,看來隆武帝是不能成就光複大業了。

同年十二月,隆武帝眼看二鄭兄弟操縱兵權,觀望不前,根本無意於抗清。而自己雖頗思有所作為但處處受製於鄭芝龍。就決然讓鄭芝龍留守福州,親征北伐,以複國土。曾後隨軍出征,暗中向隆武帝獻計說:“咱們再不能依靠鄭氏兄弟了,莫不如借此脫離鄭氏兄弟,去依靠何騰蛟,倒會有一番大的作為。”當時的明將何騰蛟正與李自成餘部郝搖旗、高一功等領導的隊伍聯合抗清,組成荊襄十三家軍,帶甲數十萬,聲振中南。隆武帝卻認為隻有大軍閥才能保障他的政權和生命,所以他對曾後提出的移駐江西、依靠聲勢浩大的何騰蚊的建議,顧忌多端,覺得荊襄十三家軍原是農民軍,還不如鄭芝龍可靠。隆武帝最終沒采納曾後的建議。鄭芝龍當然不願意隆武帝出征,為免失去對隆武的控製,就指使數萬軍民遮道呼號,把隆武帝的車駕擁住,不能前進一步。隆武帝沒有辦法,隻好停駐延平,以府署為行宮。又失去了一次光複故土的良機。

公元1646年,曾後生下元子。八月清兵進犯仙霞關,當時鄭鴻逵駐防仙霞關外,聞知清兵到來,立即棄關而逃。而鄭芝龍早已暗通滿清坐鎮南京的洪承疇,準備投降,盡撤關隘水陸防線,仙霞嶺200裏間空無一人,清兵得以長驅直入福建。

隆武帝從延平出奔汀州。命曾後先走,宮眷都騎馬相從。到達汀州之後,福清伯周之藩朝見,聽到了隆武帝與曾後口角爭吵的聲音。周之藩長長歎了口氣說:“唉,都到了什麼時候還吵架,敵兵來了怎麼辦?”正說之間,突然就有十幾騎清兵殺入了行宮,隆武帝和曾後措手不及,糊裏糊塗地就被俘虜了。在押送途中經過九龍潭時,曾後趁清兵看管不嚴,跳入水中自殺身亡。也有說曾後和隆武帝是在汀州的府堂上一起被殺害的。史稱“汀州之變”。

永曆帝即位後,遙尊曾後為思文皇後,後又加諡“孝毅襄皇後”。

姓名:王氏

生卒年:?~1662年

籍貫:明江浙地區

婚配:南明桂王朱由榔

封號:皇後

封後時間:公元1646年

子女:一子慈烜

王略曾經做過粵中郡守。他的女兒王氏平素沉靜文雅,能體諒他人。朱由榔被封為永明王時,王氏被封為王妃,闔宮上下莫不誇讚,說她知書達理,不驕不躁,不卑不亢。漸漸地,稱譽之聲傳到了永明王朱由榔的耳朵裏。朱由榔也感到很高興,覺得沒看錯人。於是就讓王妃總持內政,大小事悉聽她斷。她處理起事來滴水不漏,八麵玲瓏,宮中上下俱是歡喜,都在朱由榔麵前美言。朱由榔聽後自是樂不可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