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39年,年僅34歲的邢後終於客死金邦,金人一直秘不發喪。
公元1142年,高宗趙構殺掉嶽飛,屈膝求和,金人放還趙構的生母韋太後歸宋,才知道邢皇後已經死了三年。經高宗趙構與宰相秦檜再次屈膝向金主乞求,並付出巨大代價,才將徽宗、鄭皇後及邢皇後的靈柩換回,並為邢皇後追贈諡號為“憲節皇後”,葬於“宋六陵”陵區孟太後後陵的西北隅。
姓名:吳氏
生卒年:公元1115~1197年
籍貫:南宋開封
婚配:南宋高宗趙構
封號:皇後
封後時間:公元1143年
諡號:憲聖慈烈皇後
吳氏之父吳近,曾經夢到一亭,亭上的匾額上有“侍康”二字,亭子兩旁遍種芍藥,萬綠叢中,一朵紅花,鮮妍可愛,尊貴無比。吳近醒來後心中驚奇。吳氏長到14歲,便生得秀外慧中,遐邇聞名。康王趙構慕名將她選入宮中。吳近因女升官,這時方才明白“侍康”的夢兆。
後康王趙構即位,當時南宋形勢依然嚴峻,金邦鐵騎,不時來犯,康王東躲西藏,吳氏身披鎧甲,跟隨左右。她熟讀史書,頗能隨機應變。後來,隨康王駐驊四明時,宮中發生兵變,若不是吳氏騙走叛軍,高宗趙構險些遭遇大難。
邢皇後遠在朔方,高宗虛置中宮16年,吳氏悉心侍奉,勞苦功高。從不纏磨高宗索要後位,高宗更認為吳氏賢惠。韋太後南歸,吳氏親自侍奉太後起居。太後對吳氏讚不絕口。有了太後的認可,又有“侍康”的瑞兆,高宗便在公元1143年正式冊立吳氏為皇後。
吳氏一生不曾生育,孝宗也不是由她撫養成人。但在孝宗的繼承問題上,卻深明大義。高宗無子,後來便接受大臣的建議,在“伯”字行內的太祖子孫中挑選了伯琮作為養子,迎進宮中,由張賢妃撫養。那時吳後還是才人,她於紹興四年夏,收養了伯璩。紹興十二年,張賢妃病逝,吳氏便將伯琮也一同撫養起來,對兩個孩子,一視同仁。伯琮性情恭儉,天資聰慧,又喜歡書史,很中高宗心意。不過前時高宗猶望立親子,所以接受秦檜之策,待生親子後再立皇儲。但時光流逝,事情毫無結果。伯琮、伯璩分別受封普安郡王、恩平郡王,當時號東西兩府。高宗雖然早就有意立儲,但因普安郡王明察秦檜奸惡,為秦檜不容,立儲之議,遷延未決。高宗明知伯璩不如伯琮,但他擔心伯琮不是吳後從小一手撫養,立為皇子,皇後會有意見。吳後也喜歡伯琮,於是她對高宗說:“普安,其天日之表也。”稱讚伯琮可當大任。高宗於是決心冊立伯琮,伯璩出居紹興。吳皇後深明大義,伯琮也就是宋孝宗,順利地入承皇統。
幾年以後,高宗禪位孝宗,自居太上皇,吳後也稱太上皇後,與太上皇一起退居德壽宮。二十五年中,吳後悉心侍奉。吳後又善於居間調娛高宗父子之歡,所以兩宮一無隔閡。曾有一次孝宗陪上皇在宮中開宴,酒醉許下供奉20萬緡錢。孝宗醒後,已把這句醉話拋到腦後。上皇在宮中等候多日,不見送錢來,慍怒地問及吳後,吳後忙打圓場說:“在此很久了,偶爾酒醉上奏,不知要銀要錢,不敢貿然進獻。”上皇說:“要錢用。”吳後即代進20萬緡,孝宗很感動,後來加倍獻給太後40萬。宋高宗諸事如意,不再過問朝政,宋孝宗得以有所作為,肅清朝政,北伐中原,頗有一番振作的氣象。孝宗常教導兒媳李鳳娘多學大媽媽(指吳太後)恭儉有禮。
公元1187年,高宗死,孝宗十分悲痛,對朝政無心打理,勉強撐到守喪期滿,便立即禪位,立太子趙淳(孝宗第三子)為光宗。光宗尊吳氏為太皇太後。
光宗即位之時,吳後就已年近80了。
不久後,光宗因病退位,禪讓帝位於光宗次子、睿王趙擴,是為寧宗。吳太後主持了內禪大典。南宋朝廷在吳太後的主持下,完成了政權交接,度過了一場危機。
公元1197年,年老的吳氏一病不起,且拒服禦醫的湯藥。問她原因,太後坦然地說;“我壽已八十,死而無憾,難道還要因病連累他人嗎?”原來是怕皇帝怪罪禦醫才這樣做的。不久,身經四朝的吳太後病逝,終年83歲。
吳氏先後在皇後、太後、太皇太後位長達50餘年,是曆史上在後位時間最長、壽命最高的皇後之一,諡號為“憲聖慈烈皇後”,合葬於宋高宗趙構永思陵。
姓名:夏氏
生卒年:?~116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