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唐朝後妃(7)(3 / 3)

絕代女皇

唐中宗李顯被廢後,武則天又把四子李旦推上了皇位。但睿宗皇帝李旦必須住在別院裏,不得參預政事。一切軍政大事均由武則天以太後身份臨朝裁決。

隨著睿宗的即位,改年號為文明元年,九月又改為光宅元年,這是武太後臨朝稱製的開始。這次更改的不隻是年號,而且把東都洛陽改稱“神都”,準備作為新的京師。又追尊武氏五世祖先,建武氏五代祠堂。更改唐朝官署和官職名稱,如尚書省改稱為文昌台,左右仆射為文昌左、右相;門下省改稱為鸞台,侍中為納言;中書省改稱為鳳閣,中書令為內史。尚書省六部也更改了名稱:吏部稱天官,戶部稱地官,禮部稱春官,兵部稱夏官,刑部稱秋官,工部稱冬官。禦史台分為左、右肅政兩名,左台糾察朝廷,右台糾察郡縣。百官改名,實際上是女皇準備登基的一個步驟。

然而,太後這一係列改朝換代的行動,惹惱了一夥政治失意分子,導致了揚州的武裝反叛。起兵頭領徐敬業是宿將李勣即徐世勣的孫子,不久前因事由眉州刺史被貶為柳州司馬,弟弟李敬猷也被免官,給事中唐之奇被貶為括蒼縣令,長安主簿駱賓王貶為臨海縣丞,詹事司直杜求仁貶為黟令。這批遭貶的中小官僚心中極為不滿,秘密集結到揚州,以“匡複廬陵王”為號召,公開打出了反武的旗幟。

他們以揚州為據點,旬日間聚集起10餘萬人的隊伍,推舉徐敬業為首領,魏思溫為軍師,又請來初唐四傑之一的大詩人駱賓王為記事參軍。為了製造強大的輿論攻勢,駱賓王寫了一篇有名的《討武曌檄》。檄文寫道:“偽臨朝武氏者,性非和順,地實寒微。昔充太宗下陳,嚐以更衣入侍。洎乎晚節,穢亂春宮,密隱先帝之私,陰圖後庭之嬖。入門見疾,蛾眉不肯讓人;掩袖工讒,狐媚偏能惑主。踐元後於翬翟,陷吾君於聚麀。加以虺蜴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殘害忠良。殺姊屠兄,弑君鴆母,人神之所共疾,天地之所不容。”“一抔之土未幹,六尺之孤安在?”“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

武太後讀完這篇文筆精彩卻極盡謾罵攻擊之能事的檄文,竟絲毫沒有動怒,坦然地問道:“這篇檄文是什麼人作的?”

“是臨海丞駱賓王所作。”朝臣中一人回答。

“真是絕妙佳作!這樣的人才竟使他棄於鄉野,失意落魄而流為叛逆,此非宰相之過嗎?”

裴炎及所有大臣,被說得啞口無言。

武則天以愛才之心壓抑了受辱罵的怒火。此事使武則天認識到,還有許多駱賓王式的人才仍被埋沒在民間,次年,詔令群臣百姓可以自舉為官。武則天這一極有政治家風度的表演,成為曆史上的一段佳話。

武太後雖然表麵上鎮定自若,但揚州失陷非同小可,首次麵臨這樣重大的軍事危機,總也掩飾不住內心的恐慌,行動上不敢有一絲怠慢。她緊急調集30萬大軍,任命李孝逸為揚州道大總管,率軍從洛陽出發,沿運河汴水南下平叛。隨後又任命著名的將帥、左鷹揚大將軍黑齒常之為江南道大總管,率軍協同作戰。在強大軍事攻勢下,徐敬業、駱賓王等節節敗退,最後企圖出海逃往高麗(今朝鮮),因海風阻擋不能啟航,為部將所殺。叛亂自發動到平息,僅40餘天,10萬叛軍便煙消雲散。武則天安然度過了這場重大的危機。

正當平叛戰爭最緊張之際,朝廷中的宰相裴炎不但沒有積極組織平叛,反而乘機要挾武太後把政權交還給睿宗皇帝,說:“如果太後把權力還給睿宗皇帝,那麼叛亂將不討自滅。”這分明是同武則天唱對台戲。太後惱羞成怒,但又不便當場發作,轉身而去。

這時,監察禦史崔詧急忙上奏說:“裴炎受先帝遺命,竟要求太後還政,其中必有異心。”太後借此機會,將裴炎下獄,命左肅政大夫騫味道、侍禦史魚承嘩審理裴炎謀反案。10天之後,裴炎被斬於洛陽的都亭。

裴炎死後,武太後便著手對控製朝廷的宰相班子進行調整。

隨後,她又大造登基的輿論,竭力渲染秉承天意的神秘氣氛。垂拱四年(公元668年)四月,太後的侄子武承嗣派雍州人康同泰向太後獻了一塊白石,上刻“聖母臨人,永昌帝業”,詭稱得自洛水,是天大的祥瑞。

太後接受了“瑞石”,非常高興,把它命名為“寶圖”,獻寶的康同泰則被提拔為遊擊將軍。五月,武則天下詔,表示要親自拜洛水受寶圖,舉行告天儀式。並正式給自己加尊號“聖母神皇”,從此稱“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