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機器人醫生(1 / 2)

編號 Li5523

的機器人醫生李小三,量產類型為‘李SO軍醫’型機器人,大名叫李明輝,量子紀元2182年10月出生於‘中漢國黃河省李唐機器人聯合生產集團公司鄭新分廠’第五流水生產線;現供職於‘伏羲州下海市直屬第九十二保養維修醫院’內循環修複科,已經在這個行業裏闖蕩十幾年了,是一名經驗豐富的內循環主任醫師,並且擔任著科室主任的職務。

其中‘李’是他的姓,標明是李唐公司的產品,隸屬於李姓醫官

家族成員。李明輝是他的個人檔案登記名稱,主要應用於社會生活的各種正式場合中。

‘SO’是他的內核類型,在耐受能力極強的‘鈦-砷’合金密封保護殼裏,是一個‘光子CPU立體矩陣’內核,使用64進製16777216位神經遺傳交互式算法,屬於全新型號的智慧型機器人;

‘軍’是指他的身體基本結構由‘智能記憶型納米合金細胞’組成,其優點是可在經受嚴重打擊損傷後,由自身配備的‘應急恢複係統’迅速愈合到正常狀態。正是由於這種不怕受傷的優點,這項製造技術剛一出現,即受到各國軍事單位的普遍歡迎:在輸入相應的軍情作戰係統模塊後,他們即可編入作戰部隊,擔當前線的軍事戰術指揮官任務;

‘醫’是指他輔助機械臂的配置特點,除主用機械臂外,還自帶四條以上的多機頭全能隱形輔助臂,打個比方說吧:我們人類隻有兩隻手,但他的一條機械臂上就能出現三隻手!如果在學校裏輸入了相應的醫療維修知識後,和平時期即可作為高危行業的機器人維修醫生來使用。

為什麼說醫生屬於高危行業呢?因為在機器人時代,醫生們麵對的可不是體弱無力、行動呆滯的生物人,而是那些在各種事故中損毀嚴重、即將爆燃的重傷員,要麼就是神經網絡受損、狀態近乎失控的工程大力士,或是具有特殊裝備、程序混亂時瞬間能將別人置於死地的專用工業人……所以,在他們那個機器人時代,‘醫護人員屬於高危行業’的說法一點兒也不奇怪。

出於機器人醫生工作任務的特殊性,在近代機器人發展史演變中,逐漸形成了一類從事危險行業機器人所具有的特定結構。由於醫護人員要經常出現在各種事故搶救現場,經常會遇到事故次生災害的威脅,或者被失控的病人有意無意的誤傷,而且這種誤傷往往還是十分致命的!所以,‘智能記憶型納米合金細胞’被發明成功後,立即就在一些高危行業機器人製造中得到推廣應用,並在不斷的發明、改進、革新、換代中逐步完善起來,使他們這些從事醫療行業的機器人,具有明顯迥異於其他行業機器人的身體結構特征。

他們這種身體材質的優點是:在係統中樞總線的指令控製下,可同時體現出塑性和彈性的雙重特征,能像神話傳說中的神仙一樣‘將四肢變細的同時手腳伸出去很遠’,並且肢體的彎曲、偏轉沒有關節限製,像章魚觸角似的可以隨意地扭曲、折彎,這就大大增強了他們在醫療維修作業中的工作能力,能輕易地通過狹窄的空隙和曲折的空間,修複和化解在一般人看來不可能解決的問題;然而,這還不算什麼,這種材質最主要的優點是:使這類機器人具有極強的生存能力、不怕意外傷害,能在極其惡劣的環境中工作,自由出入於各種事故搶救場合……說句有些極端的話:你就是把他踢進了煉鋼爐,隻要沒有傷及多層保護殼裏的內核,他也照樣能從鋼水裏爬出來跟你蹦蹦!

但同時,這種構造的機器人也存在著內部結構複雜、技術難度大、製造過程繁瑣、造價十分昂貴的不足之處。所以其製造批次相對較少、生產數量不是很多,世界各國的保有總量都不太高。

並且,他們的軀體在材料力學結構上也存在著材料應力弱、細胞易變異的先天性缺陷。正是因為這種材料結構上的根本原因,他們無法進行大力矩、大功率的作業任務,不能像工程機器人那樣從事重體力勞動;無法在空氣、海水等流體介質中做‘超屏障’運動,因為巨大的流體阻力會把他們的身體擠壓變形,使他們失去執行任務的能力;而且他們的內循環係統還需要經常補充細胞修複劑,以抵禦細胞變異失效衍生出的麻煩問題。所以這類機器人隻能在指揮、醫療、法律、商業……等一些不需要高功率作業的特定行業裏發揮自己的特長。

再說說他的昵稱:機器人的昵稱‘小名’則大都是自己給自己起的,主要用於日常生活中的稱謂。‘小三’這個名字是他在學校實習時起的,之所以叫小三,是因為他的終身命名編號是以‘Li’開頭的(little),而且最後一位編碼是‘

3’;同時也覺得這個名字重名的少、筆畫也少,寫起來容易:隻需要左手伸出三個指頭向下一拉、右手伸出三個指頭橫著一劃,兩手同時‘一撥冷’,他的名字就寫出來了,在旅遊景點、紀念建築上搗亂塗鴉、亂寫亂畫時顯得非常方便。

這不,豎立在學校門口的標誌性雕塑底座上,四個保安機器人楞沒看住他:在他們一分神兒的瞬間,李小三的作品就完成了,看著悠然離去的李小三,四個專職保護雕塑的保安腦袋扭擺的跟‘撥浪鼓’似的大眼兒瞪小眼兒,一個個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誰也沒注意到那些道道兒是什麼時候劃上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