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裏夫人,原名瑪麗·斯可羅多夫斯卡(1867~1934),物理學家和化學家。生於波蘭華沙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1891年去法國巴黎大學求學。1895年與法國著名的物理學家比埃爾·居裏結婚。他們夫婦倆共同研究化合物的放射現象,先後發現釙(pō)和鐳(léi)兩種天然放射性元素。1903年居裏夫婦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1906年丈夫不幸遭車禍去世,她繼續從事放射現象研究,1911年,她再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居裏夫人生平最突出的成就是發現了放射性元素“鐳”,並發現了它的衰變規律,從而推翻了傳統的“元素不變”學說。鐳對癌腫等病症的治療,開啟了現代放射治療的先河。
居裏夫人是一位愛國者。當她幼年時,波蘭還處於沙俄的占領之下,她畢生都關心和支持波蘭的解放事業,並為波蘭的科學事業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不平常的青少年時代
1867年11月7日夜裏,一個眼睛明亮的女孩降生在波蘭的首都華沙,父母給她起名瑪麗,家裏人都親切地稱她瑪妮雅。
瑪麗的父親是一所中學的數學和物理老師,還兼(jiān)著當地副督學的職務;母親則是一所女子學校的校長。在瑪麗出生之前,這個家庭已經有了三個女孩和一個男孩。
瑪麗長得瘦瘦的,但身體卻相當結實,很少生病。她從小就有著非凡的記憶力,讓大家感到驚奇。
在瑪麗4歲那年的夏天,他們一家人到鄉間去避(bì)暑。那時三姐布羅妮雅已經7歲,過了年就要上小學了,所以父母教她念有字母的卡片。可是布羅妮雅不喜歡一本正經一本正經:形容很規矩,很莊重。地去念,她便叫瑪妮雅做學生,自己權充做老師,把自己該念的叫瑪妮雅念,而她自己卻裝模作樣地去矯正發音。
4歲的瑪妮雅居然隻學過一次就全不會忘記。
有時候錯了,那也是布羅妮雅教錯的。
快樂的暑假快要結束了,在回華沙之前,布羅妮雅接受了一次考試。
布羅妮雅吞吞吐吐地捧著書在念,在旁邊看到這情景的瑪妮雅突然不耐煩地搶過姐姐手中的書,順暢順暢:順利流暢,沒有阻礙。地朗讀起來。
起初大家都很沉默,瑪妮雅便得意地念下去。
後來,她突然感到氣氛有點異樣。因為大家過分沉默,使她懷疑是不是鬧了笑話?或是闖了禍?
父親母親都在張口結舌張口結舌:張著嘴說不出話來,形容理屈或害怕。地看著自己。
瑪妮雅以為自己一定要挨罵了,於是扔下書放聲大哭起來。
“對不起,布羅妮雅……我不是故意的……實在是太容易念了……”
媽媽趕快抱起她說:“別哭,瑪妮雅,你真太聰明了。你什麼時候念得這麼好呢?我和你爸爸都很吃驚呢。”
這事發生以後,瑪妮雅變得更好學了。
可是,父母卻盡量不讓她多讀書。身為教師的雙親,根據多年的經驗,知道太早熟的兒童有時反而會有不良的後果。
從此以後,媽媽就特別注意瑪麗,不讓瑪麗老呆在家裏。因為她看瑪麗不大和別的小孩玩,總喜歡一個人呆在家中的書房裏。在書房裏,她那專心而快樂的樣子,就像別的小孩看到最心愛的糖果或者玩具一樣。
媽媽害怕瑪麗太聰明了會影響她的身體。
瑪麗總是被迫到院子裏去玩。後來她學會偷偷地鑽進爸爸書房裏去,設法不讓媽媽看見。爸爸的書房裏,有一個大玻璃櫥,裏麵有許多神秘而奇妙的東西令小小的瑪麗著迷。那是一些長長短複的玻璃管和奇怪的器械。爸爸在中學裏教數學和物理,那裏麵,都是爸爸實驗用的器材,比如刻著細細的刻度的小秤、礦物、玻璃管,還有檢查電器用的金箔(bó)。
瑪麗常常靜靜地仰望父親的大玻璃櫥,心裏充滿了摸一摸那幹淨的玻璃管的向往。她覺得那玻璃管就像神話裏樹精的口袋,裏麵會出現最神奇的東西。
這時,瑪麗家的日子已經開始變得艱難了。父親是一個正直的教師,不願意用自己的手和自己的知識幫助俄國人從事滅亡波蘭文化的教學。他常常不執行校長的規定,給用波蘭文做功課和填寫考卷的好學生打高分,所以被校長減了薪(xīn)。後來,他又被免除了學校督(dū)學的職位。
盡管家庭經濟困難,但五個孩子此時都到了上學受教育的年齡,爸爸媽媽還是將他們五個全送到學校去學習。那段時間,媽媽總是坐在一張大搖椅上,給他們做衣服和鞋子。“羅嗦羅嗦”的聲音,一天到晚,總是那樣響著。
爸爸開始讓一些成績不太好的孩子住在自己家裏,利用晚上時間為他們補習功課,以貼補家用。本來安靜溫馨溫馨(xīn):溫和芳香;溫暖。的家,現在由於孩子多了,就變得像菜市場一樣熱鬧雜亂了。
媽媽的病情在憂愁和勞累中再次惡化。她最後對孩子們說的一句話是:“我愛你們。”爸爸也很快地瘦弱衰老了。
瑪麗成了一個更加沉默寡(ɡuǎ)言的小女孩。從此再也沒有人在瑪麗到父親書房去讀那些沉重的厚書的時候來打擾她了。瑪麗愈加沉湎沉湎:沉溺。於那散發著紙張芳香的書本。
家境的一落千丈,不但沒有使瑪妮雅受影響,而且更激發了她專心致誌、努力學習,為自己災難中的祖國和重重壓力下的父親爭氣、增光的誌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