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動腦筋的牛頓,不僅在發明創造上心靈手巧,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各門功課的成績也日趨進步。他讀書喜歡鑽研,愛提問題,也樂於和同學們共同研究探討。他的熱情、他的虛心,受到老師的喜愛,也得到同學們的讚揚。

1656年,當牛頓14歲的時候,他的繼父史密斯去世了。

漢娜帶著與牛頓同母異父的兩個妹妹、一個弟弟回到烏爾索普村。這時為生活所迫的牛頓,也中斷了學習,他的母親親自到格蘭瑟姆鎮把牛頓接回家。

回到烏爾索普的牛頓,成了一家的頂梁柱。漢娜把經營家業和耕種農田的事交給了牛頓,他不得不挑起這副擔子。

有一次,牛頓趕著幾隻羊到野外去,羊去吃草了,他便拿起書專心致誌專心致誌:一心一意;集中精神。讀起來。由於全身心投入讀書中,就忘掉了周圍的一切,羊闖進鄰居的莊稼地,糟蹋糟蹋:浪費或損壞。了禾苗,他竟一無所知。鄰居找到他,他忙著去道歉。

1658年的一天,一場罕見的風暴襲擊著英倫三島。風暴引起河水泛濫,樹木也被連根拔起。

牛頓的家鄉林肯郡(jùn)烏爾索普村也遭到劫(jié)難。風暴襲來了,樹被刮得東倒西歪,農田裏莊稼倒伏,村子裏能幹活的人,無一不冒著狂風暴雨,下到田裏搶救壓稼。

牛頓麵對這少見的大風暴十分感興趣。他想知道:這麼強的風能把樹吹倒,究竟它有多大的力啊!牛頓腦子裏閃過這個念頭,便興奮得猶如著了魔。他在狂風中奔跑起來。

自從牛頓中途輟學後,格蘭瑟姆中學的不少老師和同學都為這位初露才華的學生惋惜,特別是中學的校長時時掛記著牛頓。

這天,格蘭瑟姆中學的校長也親自到牛頓家裏,校長是來說服漢娜讓牛頓複學的。

在牛頓即將複學的日子裏,詹姆士牧師囑咐外甥說:“伊薩克,你就要回到中學讀書去了。要記住,要麼你是一個無所事事的大廢物,要麼你是一個大天才。究竟是什麼,隻有天曉得了!”

牛頓再次進入格蘭瑟姆中學後,刻苦學習,他對數學、幾何學特別鍾情。除此之外,他還用心學習拉丁文、神學。為此,校長經常表揚他,並號召其他同學向他學習。

三大發明前後

1661年6月,牛頓告別了母親、弟妹,獨自前往他一心向往的劍橋大學三一學院。

劍橋大學由幾個學院組成,牛頓被錄取的三一學院,是劍橋大學裏最大的一所學院。

牛頓是以減費生身份進入三一學院的,他一方麵要為教授跑腿,一方麵還要看自己的書,簡直忙得透不過氣,所以他的大學生活根本談不上多彩多姿。不過,進入大學後最令他感到吃驚的是,他感到自己的學識太淺薄(bó)了。

1664年,牛頓已是大學三年級的學生了,他在這一年得到三一學院的獎學金。如此一來,牛頓就不必一麵工作一麵讀書了,他可以把更多的時間用來研究功課。

1665年夏天,在英倫三島發生了一場大規模的瘟疫瘟疫(wēnyì):指流行性急性傳染病。,使牛頓暫時離開了劍橋大學,回到烏爾索普鄉間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

牛頓雖然回到家鄉躲避瘟疫,可他對時間卻抓得很緊,從大學裏帶回來需要研究的問題,時時縈(yínɡ)繞在腦際。

幾年的大學生活,牛頓如饑似渴地學習新知識,在博學多才的名師的指點下,在他那善於思考的頭腦裏,一個個早已孕育著的問題,猶如汩汩(ɡǔ)清泉即將噴湧而出。雖然這時他隻有23歲,但他積累的知識,為他去探索、揭示科學上的奧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於是,他開動了他那聰慧的大腦,去歸納、整理所學的知識,就像蜜蜂一樣,采花以後就該“釀(niànɡ)蜜”了。

牛頓把各種實驗用品,像磁鐵、燒瓶、棱鏡、透鏡等,還有一些書籍,整齊有序地擺置在二樓的小房間裏。這些用品,有的是自己動手製作的,有的是從節約開支中買來的,這從當時的條件看,已經是了不起的實驗設備了。

牛頓曾經說過:“1665年和1666年兩年鼠疫期間,我正處於發明創造的鼎(dǐnɡ)盛年華,比以後任何時候更潛心於數學和哲學。”(牛頓時代把自然科學叫做哲學)。

這兩年牛頓有三大發明:“數學上的微積分”、“力學上的萬有引力定律”、“光學上的光學分析”。

牛頓生活的時代,正當科學界研究天文學、觀察天體運行風行的時代。自幼就對天空中日月星辰充滿好奇心的牛頓,上了大學後便對天文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在劍橋大學的三一學院,牛頓如饑似渴如饑似渴:形容要求非常迫切。地捧讀哥白尼、伽利略的著作,接受了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在16世紀提出的“日心說”的理論。哥白尼的“日心說”,大膽地衝破了“地心說”的傳統觀念,提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哥白尼認為,人們覺得地球不動,是整個天空中的日月星辰繞地球旋轉,是一種錯覺。並指出這種錯覺的產生,是由於地球本身自轉引起的。

接受了哥白尼的“日心說”,牛頓又下功夫研讀開普勒的著作。開普勒是丹麥天文學家第穀·布拉赫(1546~1601)的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