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紂王改曆鑄鼎,朝歌百業興盛(3)(2 / 2)

由於農業和手工業的分工,各生產部門內部的分工也越來越細,生產出來的物品也越來越豐富,出現了許多不是為了實用的“明器”。於是,促進了商品生產和商貨交換活動的發展。

商族人的商貿活動不僅曆史悠久,而且十分活躍。紂王的祖先王亥,趕著牛羊,到處去交換糧食和其他生活用品,被稱為“商人”。到了紂王時,不僅以物易物進行商貿活動,而且有了貨幣買賣。

紂王命人趕著牛車去四處販運,把四麵八方的寶物特產運回朝歌,供王室貴族使用。朝中所用的海貝、鯨魚骨、海蚌和占卜用的大龜,都是從東海、南海以至印度洋運到朝歌的。玉石則大部分是從新疆一帶運回來的。其中也有一些是各方國、諸侯進貢來的,也有一部分是戰爭搶來的。大部分還是通過商貿活動換來的。

隨著商貿交換活動的發展,使作為一般等價物的形態固定在某些特種商品之中,逐漸結晶成貨幣。紂王時的貨幣,主要是海貝和玉。玉和海貝成為當時社會財富的象征。由於玉的來源和加工都比較困難,逐漸成了貴族專用的佩飾和禮品,海貝便逐漸成了通行的貨幣。由於貝的需求量很大,於是,紂王傳旨,造石貝、骨貝、蚌貝、銅貝用做貨幣,與海貝一樣,行使貨幣交換的職能。

商朝的貝幣流通過程中,以“朋”作為計算單位。5個貝穿成一串,合2串為一朋。

紂王是商朝的首富,他占有的玉和貝最多。他把無數的玉和貝集中在鹿台貯存起來,除了象征他的地位和權力至高無上以外,紂王還用玉、貝賞賜臣子,商代金文和甲骨文中都有記載。最多一次賞賜“在穆,朋二百”。紂王拚命搜集占有玉、貝,也為了死後殉葬,準備帶到另一個世界去繼續使用。

紂王時,朝歌與諸侯各同以及外圍邊邑方同之間,都保持著政治、經濟的聯係。尤其商貿活動的頻繁,促進了交通、車船製造業的發展。

朝歌有通往四麵八方的交通驛道,形成以朝歌為中心的交通網絡,不僅有早路,而且有水路。古黃河和濟水,就是主要的水運航道。

陸路交通,當時用“殷輅車”。“殷輅車”單轅兩輪,車轅子置於車軸之上,穿過車廂底部,尾端略露廂後。車廂為長方形,下麵用4根木條構成方框,上麵四周閘有欄杆,車廂後麵有供人上下車的門。整個車廂放在車轅子和車軸相交處的上麵。車轅子前端的橫木叫衡,車轅子左右橫木下麵有駕轅用的軛。車輪子直徑1.33—1.44米,由轂、牙、輻組成。輻條有22根,分別捅入車轂和輪牙上的凹槽裏。兩個車輪子之間的距離是2.17米。車輪子直徑3.6米左右。車軸通長2.56米。車衡長度為1.10米。車子的裝飾也很講究。車軸的兩端有銅苫,既美觀又起著加固作用,防止車輪轉動時脫落或撞壞車軸端部。車轅子的尾部,套有銅踵飾物。車衡的中部有兩個獸麵形的銅飾物和一串小銅泡。兩側軛處有一串大銅泡。軛頸、軛腳等處。都有銅箍等青銅製品。連駕車的馬也要有銅製的羈飾、銅鈴鐸等飾物。這樣,馬拉著殷輅車走在大路上,人在很遠的地方,便能聽到嗒嗒的馬蹄聲和清澈悅耳的鈴鐸聲。在陽光下,青銅裝飾的殷輅車,閃閃發光,十分好看。

紂王狩獵、出行時,一般乘坐殷輅車,走得快。平時,他嫌大輅車顛簸不穩,異想天開,傳旨“造輦”。於是,紂王又坐上了帶傘蓋的輦,用人挽輦而行。

紂王真的會享受,用牲畜拉車,畢竟不如奴隸聽話,人畢竟比馬走得平穩安適。

走早路坐車、坐輦,走水路則乘船。當時叫舟。紂王時,已由刳木為舟,發展到用多塊木板拚造船隻了。商朝人乘舟挑貝,行賈於各地。紂王乘舟出遊,則用人拉著纖走,他曾率舟於滴水,河水,飽覽江山之美,逍遙自在,盡享人生之樂,帝王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