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姬昌興邦納賢,紂王淫樂無厭(1)(1 / 3)

西岐造台

姬昌榮歸西岐以後,軍民歡悅,人人傾心,以為姬昌是聖賢之主,唯命是從。

這日,姬昌聚文武百官議事?說:“西岐風調雨順,國富民足,皆賴上天庇佑,我想在西岐城南造一高台,名叫“靈台”,以應天地自然之兆,又恐怕大興土木並非諸侯所為,徒勞百姓之財力,眾官以為如何?”

上大夫散宜生說:“侯伯造靈台,不同紂王造鹿台,鹿台為宴樂,靈台為驗災祥,實為國家而設,於百姓有利,何為勞民?況且主公仁愛,恩及昆蟲草木,百姓銜恩欲報,隻是沒有機會。若主公出一告諭,召百姓自願出力,日計工錢,並不勉強,以觀萬民是否樂意從命,如何?”

姬昌聽散宜生所論,以為有理。於是,在西岐城四門,張榜告示:西伯侯姬昌示諭軍民百姓知悉:西岐之地,乃仁義之鄉,無兵戈用武之擾,民安家富。訟少官清。孤因茭裏囚禁,蒙恩赦宥歸國。因見近來,卜旱失調,欲查本土。占驗災祥,竟無壇址。觀城南有一片空地。欲造一台。名叫“靈台”。用來占驗風候陰睛。以防天災。但恐土木工繁。有勞軍民役力,特定每日給工資一錢支用。

動工不拘時日。但隨民便。願出力做工者。上簿登名。以便發放工錢。如不願者,悉聽尊便.並不強迫。特諭通知。

告諭一出,西岐軍民響應,都爭相轉告,人人歡聲笑語,齊聲說:“伯侯恩德如天,無可回報。我等日出而遊,日暮而歸,坐享太平清福,皆為侯伯所賜。今侯伯有意造靈台,還給工錢,我等雖肝腦塗地,也甘心情願效力。況且為百姓占驗年成而設,何樂而不為呢?”當日,四門踴躍報名登記者萬餘名。

姬昌知民心悅服可用,說:“軍民既有此舉,發給糧食工錢,擇日破土動工,修建靈台吧。”

眾西岐民眾響應號召,掘泥運土,伐木造台,人盡其力,日以繼夜,不到3個月工夫便竣工建成。

姬昌十分高興,隨文武百官出城南門觀看靈台建築。

隻見那座靈台,高聳百尺,巍峨壯觀。上有陰陽八卦之勢,下有龍虎風雲之氣,四角有四時之象。雕梁畫棟,飛甍麗日,不乏金壁輝煌。西岐文武百官見了,都讚不絕口。

獨有姬昌默然不語。

上大夫散宜生見姬昌不語,說:“靈台建成,主公為何不樂?”

姬昌說;“非是不悅。此台雖好,但台下缺一沼池,有失‘水火既濟,陰陽諧合’之意。若再開鑿池塘,又恐勞民傷財,故此不能釋懷。”

散宜生說:“靈台工程如此浩大,尚且三月,掘一池塘,又有何難?”於是傳姬昌之意,在靈台下再掘一池塘,以應“水火既濟”之意。

眾民工聽說,皆舉鋤揚耒,大呼:“小小池塘,立即可成。”於是,眾人七手八腳,掘坑運土,往來如飛,夯唷之聲此伏彼起。姬昌站在靈台上見了,不勝喜悅。忽見塘中民工,掘出一具白骨,四處拋棄。忙問:“民工拋棄白骨為何?”

左右忙奏道:“剛才眾人掘出一副猿骨,故此揚棄。”

姬昌聞聽,急忙命人將猿骨斂在一處,用棺槨盛了,埋在別處高坡。自語道:“豈能因我開掘池塘,暴人骨骸?”

人們聞聽此言,皆說:“侯伯真乃仁德父母,雖古代聖君不過如此,恩澤及於禽獸卡占骨,我等百姓皆沐浴陽光雨露矣。”

愚民哪裏知道,姬昌建靈台,除做氣象觀察之用而外,實有軍事目的。

葬猿骨之舉,務在收買天下人心。

楚材晉用

公元前1051年。

薑尚遁出朝歌,離了馬氏,來到西岐境地,渭水之濱,在礓溪垂釣,不知不覺3年過去了。自歎生不逢時,成功運被壓抑,不知何時得逢明君,一展胸中所學。眼見那滾滾東逝水,不舍晝夜,老之將至而功名不立,真是虛度此生了。薑尚正在嗟歎之際,忽聽有人唱著山歌而來:“登山過嶺。伐木丁丁。隨身板斧。劈砍枯藤。崖前走兔。山後鹿鳴。樹上奇鳥。花叢黃鶯。杏黃桃紅。山茶果鬆。無憂樵夫,勝似三公。擔柴集市。換米三升。隨時菜肴。沽酒三觥。逍遙自在。任意縱橫”

薑尚見是一個打柴的來到麵前,放下柴擔到溪邊洗臉,隻裝做沒看見,依然垂釣。

砍柴的洗完臉,站起來問道:“老人家,我常見你在此釣魚,敢問貴姓尊名?”

薑尚說:“姓薑,名尚,字子牙,號飛熊。”

砍柴的聽了,笑得前俯後仰。

薑尚說:“年輕人,你姓甚名誰?為何而笑?”

砍柴的說:“本人姓武名吉。沒字也沒號。自古以來,名人、商人、聖人、賢人才有字有號,你和我差不了哪去,還起個字,稱個號,真是可笑。”

薑尚說:“穿衣戴帽,各有所好。年輕人不要少見多怪。”

武吉說:“你整天坐在這裏,怎麼沒釣著魚呢?”說著順手拎起釣竿看。武吉又大笑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