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來臨已經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歐洲各國領導人也已經做好充足的準備,對希臘的救助措施也在慢慢發揮作用。從對美國評級降低卻沒有引起經濟上的過敏反應開始,以德國為首的不少實體經濟國家就在考慮評級降低是否真的會帶來國家經濟的實質衰退。同時,也有不少人開始認為,國際評級機構不過是美國的工具,並不一定能夠代表各國真實的經濟狀況。
危機來臨,保持冷靜
就在歐債危機擴散至整個歐洲時,德國卻並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由於默克爾上台之後承接了施羅德政府的經濟措施,比如勞動力市場改革、社會保障體係改革等,由此取得了卓著的成果,由默克爾政府新製定的企業稅改革也發揮了一定的效用。到了2006年,整個德國經濟仍然在不斷向前邁進,就連經濟危機來臨也沒有阻斷德國前進的步伐。盡管彼時經濟遭遇停滯讓不少德國經濟學家捏了一把汗,但是沒過多久,前期的各項改革發揮了有效作用,德國的經濟繼續奔馳,德國的失業率也沒有再度升高。
2009年,默克爾迎來了自己的第二個任期,但是歐債危機也已對她虎視眈眈。從希臘開始的多米諾骨牌效應,愛爾蘭、葡萄牙、西班牙一個接一個地陷入主權債務危機之中,但是德國能夠獨善其身,仍然保持了自己良好的經濟發展。
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默克爾領導的黑黃聯合政府,即由以黑色為代表顏色的基民盟和以黃色為代表顏色的自民黨組成的聯合政府。聯合政府於2009年6月實行《債務削減法案》,這是一項非常嚴厲的限製財政赤字的條例。它要求聯邦政府從2010年開始每年要在聯邦預算中節省100億歐元,各個州政府從2020年開始不允許再舉債。
隨著歐債危機在歐元區全麵鋪開,德國的經濟因為改革取得的成果而始終保持強勁的增長勢頭。加上政府厲行節約,讓德國的債務情況得到好轉,就算遭遇債務危機,德國也已經有了積極麵對的基礎。可是,歐元區的其他國家沒有如此準備,因而紛紛落馬,陷入泥潭之中。作為歐元區首屈一指的領導國家,德國將如何行動引來了整個世界的目光。
默克爾的壓力並不小,突如其來的危機讓德國乃至整個歐元區都有些措手不及。麵對諸多質疑,默克爾仍保持了自己一貫的穩健作風,在沒有商討出有效措施之前,決不開口胡亂發言。
隨著希臘危機的蔓延,消極輿論不斷增加,歐洲不少媒體都提出對“歐元是否要走向滅亡”以及“歐盟是否要就此解散”等問題的質疑,更遑論潛藏在各個歐盟成員國內部對此的不安情緒。可以說,歐洲正麵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在應對過程中,並不能指望英國。英國一直與美國站在同一陣線,並且由於其並沒有加入歐元區,因此它的經濟發展根本沒有受到較大影響。此時,唯一能夠指望的就隻有德國。
擔負起如此重責大任的默克爾,在麵對強悍的輿論攻勢時,堅定不移地說:“歐元決不會消亡!”盡管尚未得出有效的應對措施,但她堅定的態度就已經讓許多歐盟成員國重拾信心。她在接受采訪時強調,歐債危機絕非歐元危機,對德國乃至歐洲來說,歐元的角色都至關重要。
盡管如此,究竟該拿出一個怎樣的解決方案仍然是首先要考慮的問題。事實上,當危機隻在希臘爆發時,德國並不想實施救援。彼時,德國民眾仍在實行嚴厲的節約政策,若要把這節約來的錢拿去救希臘,他們是絕對不幹的。默克爾也必然會考慮到這一點。實際上,德國國內的民意傾向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默克爾的最終應對方案。因此,2010年,德國也隻承擔了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歐洲央行發行給希臘的450億歐元貸款中的84億歐元。
隨著歐債危機的進一步發酵,德國無法再忽視這場危機將帶來的巨大影響。默克爾提出,德國已經為歐元區其他陷入債務危機的國家準備好救助款項,但是能否取得這項資金取決於該國是否能夠提供一套具體可行的整體財政節約方案。除非歐洲央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能夠肯定這項方案的有效性,否則德國不會出一分錢。默克爾同時表示,堅決不接受希臘退出歐元區,此時此刻希臘最優先的考慮應該是如何擺脫危機,如何緊縮財政,如何保持歐元的穩定。默克爾認為,走出此次危機的最好辦法就是嚴格實行緊縮政策,穩定政府債務,再謀求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