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歐盟並沒有放任自己的成員國陷入災難之中,經過細致的分析之後,他們迅速采取措施。4月,歐洲銀行開始拋售MBS,到2011年年底,不到一年的時間裏,美國MBS市場原本隻有10%的下跌速度迅速飆升到50%。MBS,也就是房地產抵押貸款支持證券。作為美國金融衍生品的根源,一旦MBS市場受到大幅震動,美國金融市場背後的許多問題就會暴露出來。2012年,對於評級機構的攻擊,歐元區的大部分國家都早已料到,也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這一舉措帶去的影響因此大打折扣。
而為什麼歐元區會選擇攻擊美國呢?實際上,歐債危機並不完全是由歐盟國家本身經濟製度及其政策的缺陷而帶來的問題。最根本的是,它是美國妄圖轉移自身經濟困難而將危機轉嫁給歐盟的一個措施。
陷入次貸危機的美國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根本無法走出困境,國內經濟情況非常艱難,美元地位一落千丈,人們對美元的信心普遍降低。但是反觀歐盟及日本,盡管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但是經濟增長仍然較為穩定,尤其是歐元的表現非常奪目。危機下的美國人民對自己的債務毫無支付能力,因此隻能通過外部途徑來尋求經濟的好轉。於是,美國將目光投向了歐盟。
除此之外,美國還考慮到中東的石油問題。美國對中東的石油一直虎視眈眈,伊拉克戰爭之後,美國又將目光投向了伊朗。而中東地區的代表性國家與歐盟的經濟來往比起美國更為頻繁,加之地域鄰近,合作也更為便利。
為了打破中東與歐盟這種良好的關係,美國從迪拜開始入手,將危機引向歐洲。迪拜是阿聯酋的第二大酋長國,國內經濟主要靠金融和房地產行業,石油並不在其中占主要地位。通過房地產行業的滲透,美國成功地讓迪拜陷入經濟危機之中,而購入大量迪拜債權的歐洲銀行因此受到影響。這也隻是美國布局的前奏而已。
希臘在危機爆發之前,為了掩飾自己殘破不堪的經濟狀況,曾向美國高盛集團尋求幫助。這顆定時炸彈彼時就已經深深埋下。高盛集團特地為希臘量身打造了一套經濟策略。首先,希臘政府發行一筆價值100億美元的國債,分批分期上市,高盛集團將其買入,並且規定一個“合適的”彙率將這筆錢兌換成歐元。通過對這個彙率的把控,高盛集團多給了希臘10億歐元,但是這筆錢是未來的還款,並不會出現在當年的賬麵上。得益於此,希臘的賬麵經濟狀況出現大幅度好轉。但是實質上進一步惡化。
實質惡化的情況並不容易顯現出來,但是在全球三大評級機構的影響之下,希臘沒有任何逃生的機會。在整個歐債危機爆發的過程中,這三大評級機構可謂“功不可沒”。其中標普和穆迪都是美國公司,並且占據了40%的全球市場,擁有絕對的控製權,惠譽是它們之中唯一一家有歐洲注資的公司,但是從其本身隻有14%的市場占有來看,根本不能發揮任何有效作用,更何況它本就是這場危機的積極發動者之一。
就在歐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不斷采取積極措施減輕債務危機帶來的影響時,美國的行動仍在繼續。當時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是斯特勞斯·卡恩,一位62歲的法國老人,他在此次事件中多次采取有效措施對歐洲進行經濟救助,卻被美國逮捕。理由是他涉嫌性侵一個32歲的美國黑人女服務員,值得說明的是,卡恩的身高隻有168厘米,但那名女服務員的身高是180厘米。此次事件開庭審理時,卡恩申請保釋但是遭到拒絕。盡管其提出自己的女兒在紐約、妻子在華盛頓,自己不可能個人潛逃,但是控方律師仍然對此視而不見,堅持稱不允許被保釋。此次事件不久之後,卡恩就辭掉了自己的工作。事實上,他不過是美國在轉嫁危機中的犧牲品。
隨著歐元陷入極大的危機之中,美國自己卻得到了非常好的發展。當人們由於次貸危機將目光轉向歐元時,歐元區的債務危機又讓他們將目光轉回了美元,美元的信譽一度得到良好的提升。得益於歐債危機,流往美國的投資、債券、股票等大幅上升,給美國帶去了2%的經濟增長。
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人們都看出這是美國作祟的結果,國際上對三大評級機構的信譽也在不斷下滑。這主要是因為,美國在遭遇經濟危機時同樣陷入了非常嚴酷的境地,就連歐洲債務危機時,它的境況也沒有好多少,可是國際三大評級機構卻對此視而不見,從未降低其信用評級。麵對輿論的壓力,標普不得不在2011年8月宣布調低美國的信用評級。但是實際上,這個時候的如此措施根本不可能對美國經濟有絲毫動搖,事實上美國幾乎沒受到這個舉措帶來的任何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