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打破政治聯姻(1)(2 / 2)

2008年1月,德國黑森州就曾舉行過一次議會選舉,但是結果令人意想不到又無可奈何。彼時,基民盟、社民黨、自民黨、綠黨、左派黨全部進入議會,而又因為在政見上的分歧無法組成政黨聯盟,直至2009年重新選舉。這樣的尷尬局麵在德國實屬首次。而對於2009年的黑森州選舉,由於受到2005年黑紅聯盟印象的影響,不少人認為很可能再次出現這樣的局麵。

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德國民眾再次陷入猶豫。麵臨著經濟的再度風雨飄搖,大部分人都希望能夠穩定下來,如果能夠在最小的震動中度過這次危機那就最好了。因此,他們並不歡迎那些需要冒一定風險的決策,反而會把選票投給那些更為穩定、能夠堅持已經製定好的政策的政黨。而這恰恰是默克爾的優勢。

一直以來,默克爾在人民心中都是寡言、穩定的領導者形象,盡管此次在金融危機前期的不作為讓她的形象打了一定折扣,但是仍不能否認,比起社民黨,民眾更願意支持基民盟,默克爾的支持率比起社民黨總理候選人也高了不止10個百分點。

因此,大部分評論仍然認為,盡管默克爾的支持率還可能出現一些波動,但是最終結果改變的可能性並不大,默克爾仍有可能繼續出任德國總理。值得懷疑的就是,默克爾領導的基民盟能否在此次大選成功實現與自民黨的牽手。盡管黑紅聯盟政府也取得了非常優秀的成績,但是基民盟和社民黨在具體合作之中也出現了不少的矛盾和分歧,這兩個政黨本身就持有與對方針鋒相對的政見,不管如何妥協都會給其中一方帶來積怨,再次聯合的可能性相當小。

與社民黨的激烈爭奪

此次金融危機的風暴使聯盟黨和社民黨的大選之戰被極大程度地波及,但是這並不能阻擋他們的步伐。由於在持續4年的大聯合政府內的合作工作,聯盟黨和社民黨都清楚當初能夠讓這個政府誕生需要做出多大的努力,各自需要做出多大的退步,但是這個政府若想持續下去,並不像外界想象的那麼容易。

首先,早在總理之位上的鬥爭就已使社民黨存了一口氣;隨著合作的加深,彼此在政見上的分歧讓兩黨間的矛盾慢慢發酵。但是由於共同組閣的限製,雙方都選擇了暫時忍讓,而2009年大選則成為兩黨衝突爆發的激戰地。

除了外部原因,兩黨間內部的原因也讓他們不能再坐以待斃。實際上,黨派危機早從1989年就開始醞釀,兩黨的選民結構和人數都發生了巨大變化。社民黨本身代表的是工人的利益,是明確的具有社會主義性質的黨派,1956年,社民黨內40%以上的成員是工人,但是到1999年,工人所占的比例下降至21%,並且還在持續下降。

基民盟遇到的境況與此類似。從最初的成員構成和利益代表來看,基民盟同天主教徒、個體從業人員和農村人口等社會階層息息相關,但是而今,越來越多的工人,尤其是年輕工人開始在基民盟內享有話語權。

不同的成員構成必然有不同的利益要求,如何協調各自利益,如何讓黨內穩定發展,與此同時還不能違背各自黨內最基本的綱領,這是兩黨在不斷摸索前進中必須要考慮的問題。並且,讓兩黨都高度重視的危機是,黨員的人數正在逐年減少。

因此,贏得大選不管對聯盟黨還是社民黨來說都非常重要,加上激烈的矛盾衝突,此次大選變得越發具有看點。

為了贏得此次大選,也為了能夠吸引到更多的選民和黨員,兩個黨派各自的發展都令人矚目。2007年,社民黨通過的《漢堡綱領》讓默克爾獲益不少。《漢堡綱領》是社民黨為了重新將自身定義到“左中政黨”而發布的基本綱領,他們希望能夠通過這個綱領回到立黨之初的價值觀念。但是在輿論看來,這是社民黨再次偏到“左”的道路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