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新階段的外交平衡術(3)(2 / 3)

德國其中一條對北非政策是從北非引進電力,這些電力是由北非國家的可再生資源產生的,特別是北非的西部富含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資源。因此,德國對此做出了詳盡的計劃,旨在解決歐盟國家與北非共同使用太陽能發電的問題。到2020年,兩國將會建成一個太陽能發電新項目,預計發電量在20千兆瓦。

和越來越詳盡的對北非外交政策相比,截止到2012年,德國仍沒有出台完善的對中東外交政策。雖沒有具體的政策,但有與中東外交往來的幾條原則:第一,德國有義務擔負起猶太民族的過去和發展,因此要全力保護以色列的安危;第二,保護以色列的安全就能夠保證中東地區局勢的安穩,進而保證歐洲的安全。

2008年3月,默克爾帶領德國7位部長一同到以色列出訪,共同商討關於德國與以色列建立磋商合作方案的事宜,以色列也成為歐洲國家之外和德國建立這種方案的首個國家,一種新的友好合作方式將在兩國之間展開。隨後3年,兩國政府分別在兩個國家召開首腦內部會議,對德以外交政策進行洽談,隨著時間的推進,兩國的磋商也慢慢變得有序和常態化。

這種外交政策也促進了兩國在經濟上的友好往來,在以色列所有的外貿合作國家中,德國是第三大國,與歐盟其他國家相比,德國對以色列的重要性穩坐榜首。德國的大眾和西門子等名牌企業都選擇在以色列境內安營紮寨。兩國除了在科研、教育等方麵合作甚廣,在軍事上的合作也不容忽視,德國和以色列在海軍的戰備物資方麵保持著長期的合作,即使在地區局勢不穩的情況下,德國和以色列也沒有中斷這方麵的合作。

以色列的海上防禦係統配置中,艦艇是由德國提供的,這是以色列主動向德國提出的要求,德國也積極地給予了支持。到2012年,以色列已經收到德國送去的軍事設施“大禮”——潛艇3艘,另外兩艘以電池作為前進動力的潛艇也很快就會完工。這份“大禮”花費了德國10億歐元,其中1/3是由德國政府提供的。

2011年6月,包括北非在內的一份對非政策發布,德國總理默克爾除了在軍事上保持強硬的態度,其他方麵均與國際上的盟友保持一致。即在幫助非洲國家改善生活環境、維護人權以及消除貧困等方麵做出最大的努力。但是,在軍事方麵,默克爾拒絕參加北約武力幹預利比亞的行動,不顧阻止售賣坦克給沙特阿拉伯,同時,反對聯合國接受巴勒斯坦成為其會員國家。

默克爾在軍事安全方麵的這種態度遭到國內和國際相當範圍的譴責,不過,她本人堅持自己在外交政策上的態度。

不遺餘力地推動環保外交

德國很重視環境保護,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就率先製訂了一係列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計劃。當時聯邦議院決定在1999—2005年期間,把工業、交通和家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25個百分點。有了這個計劃,2007年德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比1990年降低了21.3%。作為德國總理,默克爾要把這個舉措一直延續下去,甚至要更上一層樓。

1995年4月,默克爾出任聯合國氣候委員會第一屆環境部長,便全心投入節排減碳的工作中。她堅持減少核廢料,關注核心能源運用,1998年德法邊界出現了違法處理核廢料事件,默克爾也因為這次事件受到批評而辭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