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新階段的外交平衡術(2)(3 / 3)

就在默克爾安撫國內小部分激烈抗議的民眾的時候,德國《明鏡報》從斯諾登手中拿到了一份絕密情報:德國是美國在歐洲主要的竊聽國家之一,每月德國被竊聽的數據高達5億次。消息一出,原本已經漸漸平穩的德國輿論瞬間爆炸,有了切膚之痛的人們就像被踩了尾巴的耗子,紛紛跳起來,憤怒地走上街頭抗議,同時要求默克爾替民眾做主,做出反擊動作。

形勢將默克爾推向了風口浪尖,作為政府代表的她此時也是左右為難:一方麵德國經濟與美國經濟有眾多彼此依賴的地方,她希望與美國政府保持良好關係;另一方麵,聯邦議會大選在即,如果視民眾憤怒情緒於不顧,反對黨會抓住機會,大肆攻擊,給大選帶來不確定因素。

默克爾左右為難的境地表現在她模棱兩可的態度上:她不停地向民眾表示,她理解人們的憤怒,並且與德國人民站在一起,反複聲稱德國決不是一個被監聽的國家,她會維護德國人民的利益與安全;同時繼續認為美國的監聽計劃有一定的反恐作用,而且在德國的監聽範圍嚴格遵守德國的法律。默克爾這種不夠堅決的做法讓德國媒體難以接受,認為她表現得太過軟弱,不敢得罪美國,反對黨也大肆攻擊,認為默克爾像隻懦弱的綿羊,根本沒有勇氣和奧巴馬對抗。與此同時,美國政府也的確表現得相當傲慢,隻是輕描淡寫地表示監聽是為了反恐安全,其不甚在意的態度讓德國民眾憋了一肚子火。

盡管默克爾對於監聽醜聞的表態不痛不癢,模棱兩可,但她依靠出色的經濟政策依然獲得了大選的勝利。在此期間,默克爾也曾多次表示反對,但都顯得蒼白無力。就在人們滿腔憤怒無處發泄時,10月23日《明鏡報》透露總理默克爾的私人手機可能也被美國監聽。這一刻,憤怒的人們就像在高壓鍋裏找到了透氣孔一樣,強大的民意氣流噴向美國。

這一次默克爾沒有了之前的曖昧不清,無論怎樣的反恐監聽,她都沒有理由成為監聽對象,同時她作為一國之總理,代表著日耳曼德國的國格,怎能容忍被人監聽,這簡直是唾麵般的恥辱。默克爾與德國民眾一道,順便拉上歐盟其他國家,向美國政府發難。10月25日,默克爾與奧巴馬直接通話,表示了內心的憤怒:德國把美國當作朋友,在國際事務上甚至以美國為“大哥”,難道換來的就是如此不信任的監聽嗎?

這是默克爾上任以來首次向美國表示如此強烈且直接的不滿。在憤怒質問的電話那一頭,奧巴馬也感到臉上掛不住,沒想到默克爾會如此直截了當,隻好訕訕地說:我們現在不會監聽德國,以後也不會監聽。言下之意,就是默克爾以前的確被監聽了。後來也有消息證明,默克爾至少被美國監聽超過10年,尤其是2005年成為總理候選人以後更是重點監聽的對象。

默克爾帶頭出聲反對“大哥”之後,歐盟其他國家也緊跟其後,元首們紛紛直接給奧巴馬打電話抱怨,一致要求美國給出解釋,法國也與德國站在一邊對抗美國。一時間美國與整個歐盟的關係跌到穀底,奧巴馬政府與默克爾政府之間建立的信任蕩然無存,美國陷入監聽醜聞的泥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