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元成十二年開始,邊關烽火一起,拉開了啟國與周國數年戰爭。
馬致淩少年英勇,手中有兵有糧,自然衝鋒陷陣,在所不惜。
周國大將石鐸亨同樣身負皇命。這樣與啟國為了邊關貿易的事情,已經摩擦了數年。如今既然撕破了臉皮,不如打拚一場,占了它豐饒的土地,也不用像以前那樣處處低聲下氣,是以也頗為勇猛。
於是隨著馬致淩的肆意出兵和戰事的擴大,石鐸亨在弄清楚了馬致淩的作戰態度後,開始瘋狂反擊。
白雲逸在苦勸無果後隻能充當軍師,讓兒子白皓宸處處充當前鋒,盡自己的力量來維護邊關。
不過馬致淩這樣做的結果,直接導致了啟國節節敗退。畢竟周國戰馬勇猛,而兵士也擅長馬上作戰。不久,邊關已然失守,馬致淩倉皇間不得不率領軍隊後退十裏。
馬致淩大急,在一次例行作戰中,僥幸俘獲周國俘虜三十人。在其已投降的情況下,不顧白雲逸和白皓宸的勸阻,一聲令下,將他們全部斬首,引起周國極大的憤怒。
不僅如此,馬致淩還將白皓宸等下屬的功勞占為己有,上書皇帝,自言抵死抗擊周國,各有死傷。然兵力不足,難以追擊出去,要求皇帝增加兵員。
內有馬相為他做掩護,知情人又不敢多置喙。奏折上去,司徒益自然大喜,並加派五萬兵馬入邊關,支援馬致淩,勢必要給周國一個教訓。
馬致淩待兵馬入營,收拾齊整後,隨即狠狠反擊石鐸亨。
他兵馬充足,糧草充沛,率領兵馬與石鐸亨巧妙周旋,氣勢如虹,不僅一舉收複邊關,更直入周國境內。所到之處,皆屠城,殺盡一切膽敢反抗者。
此捷報入帝都,自然又是一番嘉獎。自此,皇帝司徒益放下心來,將邊關戰務徹底交給馬相處理,自己與宮裏的道士整日裏煉丹修仙,不是神仙,賽似神仙。
周國是北疆民族,甚少務農,放牧居多。年年征戰,勞民傷財。羊牛受驚,死傷無數,使本就不安定的生活更加雪上加霜。
雖然周國戰士驍勇善戰,但國內糧草本就稀缺,又經此大戰,大傷根源。幾年下來,雖有勝有負,但啟國盛在人多,兵士與糧草源源不斷供給,周國卻是消耗不起了。這般傷民傷財,苦不堪言。
而馬致淩也從馬相那裏得知,為支援邊關戰事,啟國內賦稅年年逐增,邊關貿易線徹底斷絕。大量邊關亂民湧入關內,造成關內不小的壓力。
終於,周國皇帝上官博冶聽從皇弟慶王上官晏寧的建議,與馬致淩談判停戰。
雖然並不是大勝,但周國主動要求停戰,馬致淩自然樂得接受。
於是這一場戰役打打停停,你占據了我的城池,過一段時間緩過來了,就搶回來。然後另一邊休整好了,再卷土重來。前前後後,居然打了五年。
至元成十六年,周國慶王上官宴寧親赴邊關,與馬致淩談判。遞交示好文書,附送大量美女珠寶,並保證邊關哨所退後三裏。
雖然不是投降文書,但馬致淩也欣然接受。隨後,於元成十六年初,將邊關一堆爛攤子留給白雲逸父子,自己帶著文書,班師回朝,凱旋而歸。皇帝司徒益大賞一眾官兵,以示恩賜。
之後,馬致淩風光迎娶刑部尚書於炳文的女兒為妻。馬相一族,水漲船高,好不風光。
而西南的土族版亂則比較戲劇化。
剛開始,古三爺挾持著邱土司,占據邱府。偶爾下山做些小把戲,與威武將軍南宮睿你追我躲,打打藏藏近兩年。
威武將軍南宮睿也不與他一般計較,該出兵反擊的就出兵反擊,抓不到人就回駐守營地,休養操練。
平日裏無事,南宮睿便安排白皓羽帶領軍隊戒嚴,自己則帶著明亦先生走訪走訪民間,調查民情。並且仔細查閱西南曆年的文書案件,然後開放府衙,處理公務,讓工匠建設利民工程。提供醫藥,為留守居民排憂解難。
漸漸的,進山的山民便陸陸續續下的山來。畢竟反叛不過是被逼無奈之下的選擇,而如今,老婆孩子,安定生活,才是這些普通民眾最普通的心願。
古三爺扯了大旗要造反,造著造著,卻發現居然隻剩下他和一幫一直跟隨的弟兄,孤立在邱府中,這才大驚失色。
南宮睿氣定神閑,既不去找他,也不派兵上山抓他,就這麼一味晾著。
古三爺眼見著山下的人日子越過越好,集市貿易越來越繁華。自己則呆在山上成天苦哈哈,無錢也無樂趣。
最終,古三爺隻得灰頭土臉下得山來,要與南宮睿談和。
南宮睿笑著問道:“不知古三爺拿什麼跟我談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