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9章 關於教材(2 / 2)

李飛陽在台上看到她的表情,不由暗笑,也不說破,訓斥了張皮皮幾句,將他踢回座位,開始給班裏同學繼續講課。

《項鏈》這篇短篇小說,在李飛陽前世,也經曆了年代不同,解讀不同的幾個曆史時期。

在改革開放初期,對於這篇“引進”的小說,官方的定義和如今這個世界政府的解讀幾乎一致。

其實在改革開放幾十年之後,教育部門對這篇文章的解讀就已經開始趨於理性,不再糾結於它的政治性。

其實在這個年代,編撰語文課文,要想選取一篇合適的文章是非常費腦子的。

本地現當代作家作品,要麼是功力不太夠,要麼就是政治性有點模糊,立場不符合當今的社會環境,而符合當今政治環境的作品,在質量上很難達到選入課文的標準。

在這種尷尬的環境下,一是也是為了開闊學生們的視野,讓他們見識一下國際大師的作品,另一個就是為了解決選課文的難題,語文編撰組就將目光盯上了國際上的優秀作品。

剛剛選好幾個國外大作家的短篇作品,還沒有確定的時候,李飛陽的短篇小說突然橫空出世,亮瞎了他們的雙眼。

就算是在異界,也掩蓋不了鑽石的光芒,好的文學作品同樣如此。

自從李飛陽的短篇小說出世之後,人教語文編撰組的人就開始關注。比較了一下,不得不承認這些作品的優秀,比他們當初看好的文章還要優秀。

更妙的是,這些充滿異國風情的文章,竟然還是大漢國的作家寫的,這個作家還是一個孩子,而且這些文章諷刺西方社會的力度還非常大,這可就非常有意思了。

此時的社會環境對於西方的宣傳還處於一種貶低的態度,正愁找不到具有代表意義的西方諷刺小說的時候,李飛陽的作品恰到好處的出現在他們麵前,這對他們來說也算是意外之喜。

又加上高層對李飛陽的照顧,因此,李飛陽的文章在他們商量之後,開始排版進入語文教材,進入各個年級的語文課本裏麵。

非但《項鏈》被選入課文,就是《小公務員之死》《我的叔叔於勒》《一碗陽春麵》這些作品也被選入了各個年級的語文書裏麵。

作為一名作家,自己的文章能被選進教科書裏麵,那是一種極大的榮耀。

李飛陽本人也感到一種說不出來的興奮,他前世畢竟是武者,對於文學這一塊有一種天生的敬畏感,如今在這個世界雖已潛心學文,自認文化功底已然不低,但是對於前世的一些文學詩詞大家,還是有一種高山仰止的心情。

現在這些文章變成課文,李飛陽自然感到高興。至於教材對這些作品的解讀,李飛**本不在意。

一個時代就有一個時代的政治環境,而每一個政治環境又有不同文化理念和文化認知。同樣一篇文章,在不同的國度就有可能解讀出截然相反的意思來。

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些作品終於出現在這個世界上,這才是真正令李飛陽在意的事情。

一節課講完,蔡雲拿走李飛陽給她帶來的小零食,走出教室,下一節課本來也是她的課程,但是這篇文章的正主就在教室裏,那還輪得上她來講解?自然是很識趣的將時間給了李飛陽。

其實就算是她繼續講課,因為李飛陽的回歸,整個班級的學生們也沒有心情聽講。

李飛陽的影響力就是這麼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