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八方財源廣(4)(2 / 3)

王亞樵家世貧寒,祖父王榜,父王蔭堂,均耕種地主田地。雖其父王蔭堂行醫,亦以務農為本,曆年所收,均不敷所出,因欠租無法交付,被地主孫有富告到官府,受處罰後佃季家圍田,收穀太少,又被地主季廣德摘佃逐出。隻得移居到磨店鎮上,開設一個小染坊糊口,屢被土豪劣紳李竹齋家丁恃勢不付錢取染,吵打數次,反請酒賠禮。王亞樵目睹豪強、清廷官吏壓榨人民,痛恨入骨,渾身有一股使不完的勁,每天想著的事就是如何發泄,其中最多的是打架鬥毆。雖說王亞樵打架出手狠毒,不會吃虧,但有時遇上力量大的,也免不了落得兩敗俱傷,為此,王亞樵下決心要學一套過硬的拳腳功夫。1907年,鄉裏終於來了一位趙姓武師開館納徒。王亞樵向趙武師拜師學習。半年後,他能百步穿楊;一年後,可抬手擊落天上飛鳥。

當時正值英、法、日、俄、德列強洶洶入侵,瓜分中國。目睹清廷媚外無能,民族瀕臨滅亡,每與合肥、巢縣、壽縣青年誌士談論“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慷慨悲歌。王亞樵秉性倔強,嫉惡如仇,見義勇為,不屈不撓,鄰裏友人多讚王亞樵有古烈士風。後與友人組織“正氣學社”,探討文天祥生平事跡,結識吳暘穀、柏烈武等。

辛亥革命爆發時,王亞樵才二十出頭。他積極參加反清活動,但一直受上層人物的排擠,不為當局所容。1912年2月,王亞樵至南京參加社會黨,倡言“鏟富濟貧”,10月,任社會黨安徽支部長(總支部設在合肥東撮鎮夏家祠堂)。先後在巢縣、全椒、滁縣、安慶等地,廣召會員。1913年冬,倪嗣衝奪取皖權,宣布社會黨為“亂黨”,王亞樵亡命於上海。

19世紀初的上海,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的典型代表,是個充滿黑暗與殘暴的地方,地地道道是冒險家的樂園。1913年秋,王亞樵一行人來到這裏後,兩眼漆黑,舉目無親。由於受通緝,他隻好隱姓埋名。開始,由於身上帶著錢,王亞樵一行的日子還好過。到了第二年春天,帶來的錢全用光了,不要說住店,連吃飯都成了問題了。不得已,王亞樵白天做苦工,夜晚宿馬路蓋報紙。他在尋找出路時結識了倡導安那其主義(無政府主義)的北大教授景梅九,鑽研克魯鮑特金的無政府主義學說,研究怎樣打倒社會上一切強權。這種思想深深影響了王亞樵。他在魚龍混雜的上海謀生時,跟一些安徽同鄉組織起“安徽旅滬同鄉會”,為求自保,眾人打造了百把利斧作為防身武器,自成一派。在一次碼頭工人與資本家的對峙中,王亞樵支持同樣以安徽人為多的碼頭工人。因為沒有武器,王亞樵讓上海的鐵匠鋪在一夜之間打出了100多把斧子,當100多個手持利斧的碼頭苦力衝進資本家的大院時,勞資糾紛應聲而解。人稱“斧頭幫”。此一役,“斧頭幫”的大名傳遍上海灘。從此,上海的安徽會館成了斧頭幫的總壇,一時名震上海。他所控製的“上海勞工總會”會員有10萬之眾,連黃金榮、杜月笙這些流氓大亨對他也畏懼幾分。

隨著隊伍和影響的擴大,王亞樵十分注意內部建設。為了站穩腳根,他還聘請了著名大律師李次山為“安徽旅滬勞工工會”的法律顧問,使“斧頭幫”能運用法律保護自己。同時,王亞樵還具有相當精明的政治頭腦,他挑選門徒中精通文墨的人,組織起一個“公平通訊社”,作為喉舌,自辦油印小報,為自己聲張呐喊。

王亞樵在成立了斧頭幫之後,才真正開始了他“暗殺大王”的生涯。據說當時上海灘上幾乎所有的黃包車夫都是斧頭幫的外圍成員,因此斧頭幫不僅人數眾多,而且消息靈通。

此時的王亞樵,上海灘人呼其王老九。又因王亞樵手下子弟眾多,打架常出其不意,有人相助,上海灘人又稱其為“九隻手”。湖北會館民國初年在上海灘,素以足智多謀著稱,但到了王亞樵麵前,他們每次都相形見絀。當時,上海灘曾有人編過一首打油詩,來敘說這種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