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7月中旬,在北平的張學良得到一個重要情報——日本關東軍將要在東北發動侵華戰爭。當即通過電話向蔣介石告急:“日寇並吞我東北之野心早存,現又處心積慮挑起事端。”特向蔣介石請示應變對策。蔣介石不但不支持東北軍抗日,反命令張學良從關外調兵幫他進剿河北的石友三。東北兵力一調再調,日軍的挑釁便再無顧忌了。張學良一再提醒蔣介石說:“東北之安全,非武力無以確保,趕緊拿個主意吧。”蔣卻一再指示張學良說:“要避免引起衝突,現在還不是與日本人作戰的時候。”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就借口一名軍官中村震太郎失蹤而挑起事端,發動九一八事變,對中國東北發動襲擊。
在抗日問題上,張學良打定主意服從中央。而此時的中央,根本沒有對日開戰的實力和準備。張學良在未向南京國民政府請示的狀況下,向東北軍下達了“不抵抗”命令;在此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張學良也仍然堅持“不抵抗主義”。
實情是這樣的:蔣介石希望東北軍正麵抵抗日軍,不但可以借此削弱東北軍地方勢力,中央政府正好也可以全力剿共,一舉兩得,在掌控全國方麵有更為實質性的進展。但張學良從地方利益和個人私利出發,不願意獨自承擔責任,放棄了抵抗。所以,張學良的做法被稱為是“拉全國人民一起上吊”。日本關東軍隨後以1萬餘人進攻有14萬人的中國東北軍,並在短短半年內占領東北三省。
然而,關於九一八事變的中國軍隊不抵抗,使得東北淪為日本人長期占領地,張學良與蔣介石,到底誰下了“不抵抗”命令呢?看法不一:
一種說法:九一八事變當時,張學良將軍等在北平,一夜之間,十幾次發電向南京蔣介石請示,南京方麵卻若無其事地十幾次複電不準抵抗,把槍架起來,把倉庫鎖起來,一律點交日軍。還說,蔣介石不抵抗命令的電文,至今還保存著。這段話言之鑿鑿,說得十分明白,加上說此話的又是張學良的機要秘書,因此許多人對此深信不疑,都在文章和著作中加以引用,影響甚至波及海上,並由此得出結論:蔣介石是不抵抗主義的始作俑者,而張學良不過是執行者,這幾乎成為國內現代史學界的一致看法。
在此之前,國民黨政府對日本的進攻一直采取不抵抗政策。事變發生前,蔣介石於8月16日致電張學良:“無論日本軍隊此後如何在東北尋釁,我方應予不抵抗,力避衝突。”東北軍部隊多次接受不準抵抗的訓令,在日軍突然襲擊麵前,除小部分違反蔣介石的命令英勇抵抗外,其餘均不戰而退。
然而,直到今天,始終無法找到任何一份蔣介石在九一八事變當時命令張學良不抵抗的電報或手諭。從時間節點上看,9月18日,蔣介石正匆匆登上永綏號軍艦離開南京前往南昌督剿江西境內的紅軍。19日淩晨南京中央黨部接到張學良報告九一八事變情況電報時,正在艦上的蔣介石還對此一無所知。19日永綏號軍艦到達湖口,蔣介石才得知消息。他隨即改變原定計劃,決定抵南昌後坐飛機回南京。
19日晚8時左右,蔣介石在南昌給張學良發出了事變後的第一封電報,全文如下:
限即刻到。北平張副司令勳鑒:良密。中刻抵南昌,接滬電知日兵昨夜進攻沈陽。據東京消息,日以我軍有拆毀鐵路之計劃,其借口如此,請向外宣傳時,對此應力避之。近情盼時刻電告。
中正叩。
由此可見,蔣要張學良“近情盼時刻電告”,其中並無下令不抵抗之語。
而且所謂張學良執行蔣介石的不抵抗主義方針,其前提是將九一八發生前後張學良與蔣介石之間的關係單純地視作前者絕對聽從後者的指示命令,這未免將蔣張之間的關係看得太簡單了。事實上,東北易幟這種統一在相當程度上還是表麵的、形式上的。當時國民政府的號令並不能暢通無阻地行於全國,一些地方軍政勢力擁兵自重、自成體係,東北當局與中央政府的關係當時亦是如此。如果蔣介石致電至張學良讓其不抵抗,張學良就如此地聽話?你是老大你說了算,你說不抵抗我就不抵抗。張學良會如此聽話嗎?東北是他張學良的根啊,要是他張學良自己想抵抗,他會聽蔣介石的話嗎,蔣介石能命令到幾十萬的東北軍嗎?不可能,東北軍隻聽他張學良一個人的。而蔣介石當時身為中國第一人,可是他的政令出了自己的控製區後就沒用了,作為蔣介石甘心嗎?當然不會甘心,所以他天天想著如何滅掉那些軍閥們。當他知道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時,蔣介石巴不得東北軍和日本關東軍幹上,最好是兩敗俱傷,到時他的中央軍就可以名正言順地北上進入張學良的地盤了,他的中央軍就可以坐收漁人之利了,而那時的張學良可以去養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