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深信美國人民會接受這一贏得戰爭的舉措。此項舉措是基於“一個人公道,人人公道”(fair for one, fair for all)的永久公正原則。
這項措施將使我們前方的將士相信美國民眾正堅定不移地支持著他們;這項措施也會讓敵人喪失鬥誌,士氣低落,相信美國人民同仇敵愾——13000萬美國人民正在向羅馬、柏林和東京進軍。
我希望國會能意識到,雖然今年是大選之年,但全民義務法案確實一個超越政治的問題。偉大的目的需要全民總動員的偉大力量。
至於這項舉措的運作機構問題,國會應視具體情況做出決定。在其成員構成方麵應該是完全不分黨派的。
我們的軍隊正在為我們的國家和人民英勇履行自己的職責。在我國參加的最大戰爭的這一最為關鍵的階段,國會麵臨著采取上述事關國家安全措施的職責。
一些原因已經妨礙了維護我國軍人基本公民權——選舉權——的立法。不論怎樣玩弄法律辭藻,都不可能在1000萬美國公民麵前掩蓋真相。當年憲法的簽署者們當初並未想過以任何借口——即使是國家處於戰爭時期——剝奪那些正在為捍衛憲法而戰的將士們的選舉權。
我們的將士們深知,如果投票選舉的機製完全取決於美國現行各州的法律的話,他們當中的絕大多數人將會失去投票選舉的機會。他們也清楚,這些法律不大可能及時修訂使他們能夠參加下一屆投票選舉。陸軍和海軍的報告說不可能高效地執行48種不同的士兵投票法。國會有責任消除對美國軍人的這種不合理歧視,而且是越快越好。
我們現在的責任是開始製定計劃並確定戰略。不僅僅是要打贏這場戰爭,我們要著手製定計劃並確定戰略贏得持久的和平,確立高過以往任何時期的美國生活標準。不論這一普遍的生活水準有多高,如果我們人民的一小部分——不管是三分之一,吃不好、穿不好、住不好、不太平,我們都不能滿足。
我們的國家從建國一直發展壯大至今,一直都在倡導某些不可分割的政治權利,其中包括:言論自由、新聞自由、崇拜自由、陪審團審判製度、禁止不合理的搜查和拘禁。這些都是我們生存和自由的權利。
但是,事實證明,隨著我們國家人口日益增長和成就日益輝煌——隨著我們工業經濟的擴展——這些政治權利不足以保證我們在追求幸福方麵的平等。
我們已逐漸清醒地認識到,沒有經濟上的安全和獨立就不會有真正的個人自由。“貧窮的人不是自由的人。”(Necessitous men are not free men。)獨裁讓人們忍饑挨餓,使人們失去工作,生活無以為繼。
如今,這些經濟上的道理已不言而喻,被人們所接受。我們已經采納了的可以說是第二個《權利法案》。這個“權利法案”為所有的人重新奠定了安全和成功的基礎——不分社會地位,不分種族和信仰。
這些權利包括:在所有的行業中得到有益的、有報酬的工作的權利。無論是店鋪、農場抑或是礦山;賺取豐厚的收入購買食品、服裝並休閑娛樂的權利;農民飼養並銷售自家產品已獲得收入,以保證自己和自己的家人過上美好的生活的權利;每位商人都有權自由從事國內外貿易的權利。沒有不公平競爭,也沒有壟斷操縱;家家戶戶擁有像樣住房的權利;享有充分的醫療保障,擁有健康身體的權利;老年人、身患疾病的人、遭遇事故和失業的人得到充分的保障,無經濟方麵後顧之憂的權利。最後,享受優等教育的權利。
所有的這些權利都意味著安全。打贏戰場戰爭之後,我們必須進一步貫徹實施這些權利,實現人人幸福安康的新目標。
美國能否在世界上取得應有的地位,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如何完全徹底地貫徹實施上述的以及類似的權利。
除非美國的民眾有安全感,否則就不會有持久的和平。當代美國最偉大的實業家——一位在這場危機中做出巨大貢獻的人——最近強調,美國正麵臨著“右傾反動”2的危險。任何一位頭腦清醒的人都會有這樣的擔憂。的確,如果任由這種反彈發展下去,讓曆史倒退,我們重新回歸到19世紀20年代所謂的“正常狀態”,那麼可以確定即使我們在國外戰場上征服了敵人,我們在國內也將屈服於納粹的陰魂。
我請求國會探索實施這一經濟權利法案的途徑,因為人人皆知這確確實實是國會的責任。很多有關這類問題的提案已經遞交給了國會相關的委員會。針對這些問題以及進一步的建議我將經常與國會溝通。萬一這項提案沒有實質的進展,我肯定所有的美國民眾都將會得知這一事實。
在國外浴血奮戰的美軍將士——還有在大後方他們的家人——都期待這樣一項法案。他們有權堅持這樣的要求。政府應該認真考慮他們的要求,而不是總去遷就那些給政府施壓的利益集團——他們牢騷滿腹,隻圖謀求私利,卻置前線流血犧牲的年輕將士於不顧。
我們一貫遵循的外交政策——在莫斯科、開羅和德黑蘭所遵循的方針——基於普通常識的原則,這項原則曾由本傑明·富蘭克林在1776年7月4日作過經典表述:“我們都必須摽一起,否則我們都肯定會被一個個分別吊死。”
我已經常提到,對美國來說,這場戰爭中不存在兩條站線,而是隻有一條。這條統一的戰線一直從後方民眾延伸至前方衝鋒陷陣的美軍官兵。當我們說起萬眾一心、全力以赴,不僅包括前方的戰場,還包括工廠、農田和礦山;包括士兵和平民百姓、市民以及政府。
在這國難當頭的時刻,上帝賦予我們每一個神聖的職責報效我們的國家,讓我們的國家在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中屹立於強國之林。
注釋:
〔1〕協約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俄、法、英以及美、日組成的共同對德、奧作戰的軍事聯盟。戰後瓦解。
〔2〕“右傾反動”(rightist reaction)指以政客聯盟、利益集團和托拉斯為代表的極端主義反對“新政”的言行,他們主張回到20年代的自由經濟階段,並稱那時是“正常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