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家中有個女兒,招郎入贅,結婚生子,盼星星盼月亮般得了這麼個寶貝孫子,生下來整整八斤八兩,白白胖胖看起就招人喜歡,連哭起來的聲音都比別的小娃兒昂(響)。隻是後背心左邊,屁股上麵有條細長的胎記,歪歪扭扭的看起來不是很顯眼。
胡老太爺抱在懷裏喜歡得不得了,唯獨看到這塊胎記的時候臉色稍有變化,一直盯著看沒挪開過眼睛。一旁的接生婆這邊看到胡老太爺的眼色,那邊嘴皮子就接上話:“謔喲,這個娃兒才乖哦!胡老太爺,跟你老人家道喜了哈!”
胡老太爺隨口回道:“喜啥子哦喜?生個孫娃子有啥子好道喜的嘛!”
接生婆的嘴巴子才會說呢:“嗨呀,我說胡老太爺,你老人家就不懂了噻!來來來,你好生看一下,這個胎記像啥子?”
胡老太爺聽後,看得更仔細,隨後說:“像啥子?歪歪扭扭的啥子都不像噻!”
接生婆有心討好道:“這個我就要說是你老人家眼拙了哈,娃兒的這個胎記不得了哦,正兒八經的是一條龍哦。現在小還看不清楚,等長大了啊,龍的腳腳爪爪就明顯咯。憑這條胎記的樣子就看得出來,二天(以後)娃兒長大起碼都是夠得上封侯的大人物,你老人家就等著享福了哦!”
胡老太爺曉得這是接生婆故意說的討喜話,但擋不住確實說得好,臉上轉瞬間就笑得嬉牙瓣齒,哪個還不願意聽好話呢?況且說得有鼻子有眼,不信都要信,因為這番話,一開心隨手摸出來賞錢,額外還多給了幾個。
從這天開始,胡老太爺整日抱著大孫子到處跟旁人顯寶,張嘴閉嘴都是“幺兒”,“幺幺”喊個不停,連多年的沉屙老寒腿都不覺得痛。要不是娃兒還小要喂奶,自己身上又沒奶水,怕是要連喂奶水都自己上陣。
有人說不對啊,女兒生的孩子怎麼能讓他胡老太爺叫孫子呢?胡家招的上門女婿是個農村小夥子,從小沒爹沒媽吃村裏的百家飯長大,生得倒是一副好皮囊,被胡家老太爺看中,招進門來做女婿,由胡老太爺做主改成胡姓,生下來的娃兒姓啥子根本輪不到他一個倒插門的上門女婿做主,算成是胡家的孫子。
自從胡家小少爺出生後,胡老太爺就差沒把心都掏出來寵溺,天天吃得是油,穿得是綢,自小八個奶媽來養大,長到五歲養得細皮嫩肉,小臉粉嘟嘟的要多好看有多好看。小少爺養得好,腦子也聰明伶俐,別的娃娃十多歲了還沒醒事,他半歲開口第一句都是叫的爺爺,成天被胡老太爺帶在身邊,有心從小培養,以後把家中生意交給他打理。沒事在他麵前打算盤,做賬本,念叨生意經,耳濡目染下,小少爺也爭氣,早早就學會不少生意上的事情,別看年紀尚小,做起生意上的事來硬是光屁股坐板凳——有板有眼。
其實說到底,有些事情還是要怪胡老太爺,大夥都明白一個道理財不露白,家裏本來就有錢,好不容易有了個孫子還這麼聰明,悄悄咪咪的自己培養不行嗎?非要天天抱著出去到處顯寶,這不是挑生(故意)招人惦記還是啥子?這麼一來二去就讓多日沒找到下手目標的曾爛龍曉得了。
正月初八這天是自貢的五皇燈會,胡家老太爺在家過完年後,有心讓小少爺出門見見世麵,正好也去會會多年不見的朋友,初五這天就帶著幾個下人,陪著小少爺坐船沿江而下去自貢看燈會。
自貢那邊有廟名“五皇廟”,原本是個不大的山洞,五皇洞建立後,香火甚旺。相傳,五皇係玉皇張大帝的五個兒子,每年冬至至春至春節,廟內張燈結彩,前來祭祀五皇,許願還願者抬著供品,絡繹不絕。從正月初七這天的天燈會開始,正月初八天明之時,將砍來的又長又直楠竹豎起,做成燈竿,點上紅燈,入夜施放煙火,鳴放鞭炮,通宵達旦,熱鬧非凡,一直要辦到正月十五元宵節,祭祀活動才達到高潮。
其中耍龍燈的時候最好看,而耍龍燈也跟別的地方不一樣,分為布衣龍燈、大龍燈、草龍燈、板凳龍燈等不同的龍種進行表演。布衣龍燈,一般由十二三人組成陣式,有舞龍經的武陣、唱念猜字的文陣,套路變化多,龍體靈活。大龍燈,一般龍身在15節左右,龍頭至龍尾處起碼20米長,且每節龍身內能點火燭,龍頭重達30餘斤,舞動時每節由一人執柄,常做“之”字型或“S”型舞動,燈火連成一片,甚為壯觀。草龍燈,主要是用自貢地方特產蘆草,找來民間的巧手匠人編織而成,等到耍龍燈的時候,由5~7人聯合舞動,在四周的燈火映照下,蘆草編織的龍身靈活,龍頭龍尾的須子隨之晃動,更顯逼真。板凳龍燈,則是拿來農村常用的長條木凳,在前麵的板凳一頭紮龍頭,後麵一節的板凳尾上紮龍尾,多是兄弟倆共舞,才能配合默契,既能顯出龍之機敏,又可顯出兩人團結協作之意。
胡家小少爺第一次出遠門,又碰到這麼熱鬧的地方,自然是高興異常。路邊上擺攤賣小吃的尤其吸引他的注意,啥子叫三大炮,啥子是糖油果子,冷吃兔如何麻辣鮮香回味悠長,火邊子牛肉咋個越叫越香,一路上嘴巴子就沒停下來過,看見啥子東西都想往嘴巴子裏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