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學藝古常道觀 2(1 / 3)

他知道河水不能倒流,人死不能複生,隻得坐船沿江而下,先暫時尋了個安穩所在,找了個山洞將師傅的遺蛻安埋其中,雙膝跪地朝著師傅重重磕下三個響頭,大哭一場後,忍住悲傷之情,又按照師傅遺言,孤身一人沿路翻山越嶺來到青城山上的古常道觀,叩響山門拜見觀中方丈。

這裏的方丈有必要說一下,很多人以為道觀的負責人是什麼天師、道長,其實實際上道家的方丈隻是跟佛家的叫法相同而已,並不是寺廟裏的和尚,通常是由觀內德高望重、戒行精嚴的道長擔任。道觀方丈的職責包括弘揚道法、傳承戒律、指導參玄修持、督察本宮觀管理組織的行為,並且需要熟悉道教經典科儀,具有較高的道學素養,其下另外還有監院、住持、高功、知客、寮房、庫房、賬房等職位,專門負責觀內的各種日常事務。

道觀裏的方丈原本與清陽子是師徒,突然間聽得清陽子殞命世間也是悲傷不已,見清陽子的傳度牒在何觀成手裏,按輩分算下來是他的徒孫輩,他何觀成跋山涉水趕來山門拜見自己,一番交談下來,說事口齒伶俐條理清晰,又兼之生得一副修道的好根骨。道家修煉之人講究個道法自然和機緣,既然他何觀成能孤身一人尋到山門中來,可見其本身也是該入道門,既然冥冥中天意如此,索性遂了清陽子的臨死之願,將何觀成收入觀中修習道法。

東漢年間,修道之人張陵,辭去朝中官職,雲遊四處,訪遍名山大川,遊曆至雲錦山,但見得此地山清水秀,景色清幽,似是古仙人棲息之所,於是在山上結廬而居,並築壇煉丹,三年後終於神丹成、龍虎現,因此終於得道,故而又稱張道陵。

他有心渡化芸芸眾生,拯救世間疾苦,聽聞蜀中民風純厚,易於教化,而巴蜀之地疹氣頻發,百姓為病疫災厄所困,便想到用符、丹之物為人治病,遂移居川內降妖伏魔,整治疹氣。來到川內後,不日太上老君降臨,傳授張道陵正一盟威之道,囑其掃除妖魔,救護生民,就此創立了道教,尊老子為教祖,以道為最高信仰。

後張道陵行走於川內各地治病救苦,行至青城山處,觀此山星峰磊落,氣勢綿延,兼之此地毗鄰成都平原利於濟世救人,遂定居於青城山,修煉之餘著作道書二十四部,又再得太上老君親降,授於三天正法,命其為天師,同年又授正一科術要道法文,正一盟威妙經,命為三天法師正一真人。張天師自稱太清玄元,在青城山上收徒設教,建立道教,奉其道者,須納五鬥米,民間謂之五鬥米道,又稱天師道。

何觀成入得古常道觀後,苦心修煉劍術、掌法、道術,有觀中名師指點,自己頗具修煉天賦,對於這些東西往往觸類旁通,各類道法、卜卦、符咒、陰陽之術往往習練幾次後就能相互融彙貫通,端是個修道百年難遇的天縱之才。觀中眾人均對他嘖嘖稱奇,唯獨當代方丈對此擔心不已,曉得他何觀成放不下執念,恐有妨道心,時常告誡何觀成天道輪回乃是命數,修道之人雖說不像佛家那般清規戒律繁多,講究剃去三千煩惱絲,斷絕滾滾紅塵俗世的侵擾,修個來世的好出身,但道家修行最重要的還是道法自然,參悟天道之意若不遵從道法自然,無為而治,又談何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順應天道而為呢?既然天意如此,假如看不破這一點,任你道術、武藝再精湛又能如何?終究還是會落得個下乘。

何觀成何嚐不理解觀中的方丈天師所言全是為了他好,隻是一回想起往事就遏製不住心中升騰的火氣,若是早先沒有清陽子收留他在身邊,悉心教授其謀生的本事,一水一米將他養大,自己怕是早就成了街邊路倒,草席一裹,隨便找個坑丟進去,歸於塵土就要談下輩子的事情了。自他入得古常道觀學藝後,潛心修習,苦練本領,無非就是暗下決心待得他日藝成,必定要手刃賊人替師傅清陽子複仇。有了天師的一番告誡,他整日裏修煉,卻始終無法壓製複仇的心思,隻得常常偷偷喝酒,借助杯中之物緩解難耐的複仇之心。

照理來說,在山上修行的道家之人講究道法自然,但絕不是沒有一點規矩,觀中清規戒律雖不至於像佛門那般嚴苛,可總是有行事做派的約束條文。青城山古常道觀是第一代天師張道陵開山創派之地,天下道教兩派修士無不將其視為等同於江西龍虎山天師得道的聖地,雖說修行的法門上有所區別,但均被修道的道家之人看做正統。

一般道家修道之人分為兩大教派,一是正一派,一是全真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