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幼功深厚、成名較早、深受觀眾喜愛的京劇表演藝術家,數十年間,俞鑒多次隨團赴全國各省、市、自治區演出,演藝活動遍及大江南北,全國許多城市都留下了她的足跡,每次都載譽歸來。
從藝五十多載,俞鑒以自己塑造的一係列有血有肉、豪氣橫溢的藝術形象,贏得了“活哪吒”“神文龍”“女猴王”的美稱;又以精湛的演技和高尚的藝德,贏得了各地觀眾的熱情追捧,享譽藝壇,曆久不衰。觀眾評價說:“俞鑒演的哪吒,天真中顯出颯爽;演的陸文龍,驍勇中帶著英武;演的孫悟空更是形神畢肖,猴性十足!”
1959年,由原寧夏黨委副書記馬信同誌帶隊,寧夏京劇院趕赴蘭州,為西北五省經濟建設協作區會議演出。當年,寧夏京劇院改編排演了傳統箭衣戲《陸文龍》,由俞鑒擔綱主演陸文龍一角。
在演出實踐中,她從人物性格出發,追求武戲文唱的意境,在劇中的“車輪大戰”中,以激烈的武打揭示了陸文龍這位暫受蒙蔽的少年英雄的好勝心理——雙槍舞出炫目的銀花,步法槍法無空招廢式,每個亮相都具有雕塑之美。不僅較有層次地表現了陸文龍的少年盛氣,而且將這出傳統名劇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使之成為寧夏京劇團曆年保留劇目之一。
1960年,寧夏京劇團排演《十八羅漢鬥悟空》,俞鑒主演的孫悟空,吸收了南、北兩派著名武生演猴戲的特點,她充分發揮自己武功紮實的長處,將婦孺皆知的“美猴王”演繹得出神入化,每次演出都贏得滿堂彩。此後,無論在哪個城市,無論在工廠、農村,還是部隊,這出戲一直是最受歡迎的劇目之一。
1961年,俞鑒隨團代表寧夏赴廣西、廣東兩省訪問演出。這時她正懷著第二個孩子,仍擔綱主演《乾元山》《陸文龍》等武打戲。歸途中經武漢進行公演,她帶著四個月的身孕堅持演出《乾元山》,照樣擰旋子、翻跟頭,沒有減少或省略一個動作。
1962年,寧夏京劇團排演《劈山救母》,俞鑒飾演劇中沉香一角。當年,她又隨團赴太原演出,以《十八羅漢鬥悟空》一劇引起轟動。此行雖有李鳴盛、李麗芳等主要演員同行,但太原觀眾最欣賞的還是俞鑒這位“女猴王”。《十八羅漢鬥悟空》在太原連續演出了一個多月,場場爆滿,觀眾叫好不絕。
1963年春,俞鑒又隨團前往沈陽、本溪、鞍山、營口、大連、天津等城市,巡回公演《十八羅漢鬥悟空》《乾元山》《陸文龍》《劈山救母》等劇目。
初到沈陽,由於對方對寧夏十分陌生,缺乏了解,對來自寧夏的京劇團態度冷淡。待劇團連演三場後,轟動了沈陽,自此連續爆滿一個多月。在其他城市,觀眾的反映同樣強烈。這時俞鑒正懷著第三個孩子——俞鑒每次懷孕都偏巧趕上繁重的演出任務,出演重頭的大武戲,她不但照樣挑大梁擔任主演,而且表現絲毫不比平時差。
1980年10月,與石嘴山京劇團合並後的寧夏京劇團以較強的陣容,分為兩個演出隊到外省演出。一隊由團長張元奎率領(俞鑒當時已擔任寧夏京劇團副團長),赴貴州、雲南、四川進行訪問和巡回演出,主要演員有俞鑒、李蓉芳、李業德、張元奎、梁嘉禾等,所帶劇目既有《十八羅漢鬥悟空》《霸王別姬》《乾元山》等優秀傳統戲,也有富於寧夏特色的曆史故事劇《康熙訪寧夏》。寧夏京劇團在雲、貴、川的演出,得到了觀眾和文藝界的一致好評,各地報章紛紛載文盛讚藝術家們的精湛表演。
在昆明的折子戲晚會上,最為轟動的是俞鑒主演的《乾元山》。當時已過天命之年的俞鑒以驍勇的風姿扮演的哪吒,成為戲迷們談論的中心。同時,她還在《十八羅漢鬥悟空》中扮演後半場孫悟空,以一身硬功絕技,贏得了觀眾和報章的高度評價。
今天,我們或許隻能用當時的文字,重現俞鑒當年的風采。
……這個團(寧夏京劇團)人才輩出,擁有當今屈指可數的女武生俞鑒,她武功紮實,身手穩健,把子打得幹淨利落,出手打得既花又穩。她在《乾元山》中飾演哪吒,以五十二歲的高齡,把哪吒那少年英雄的不凡本領和天真性格,刻畫得惟妙惟肖……
《雲南日報》
俞鑒是劇壇罕有的女武生。《乾元山》是她的開蒙戲。戲的主人公是頑皮、倔強的哪吒。這個戲是京劇藝術大師蓋叫天苦心經營的武戲,俞鑒繼承了原劇中哪吒耍圈、槍的程式,又把《四平山》中李元霸的大錘借來,創造了同時舞槍、圈、錘的絕技,使“三頭六臂”的哪吒大顯神通,“從虛到實”,形象化了。
《四川日報》
你看《乾元山》中,當哪吒騰雲尋箭而去時,那腳底滾動的乾坤圈,竟像用繩子綁住一樣牢靠,怎不令人叫絕!
《春城晚報》
……
1984年4月,寧夏京劇團再次分兩隊赴外地演出,俞鑒所在的一隊由趙孟祥團長帶領,赴西安、鄭州、武漢、九江、南昌、上海等地演出。此次赴外演出,以俞鑒主演的《乾元山》和張元誌主演的《呂布試馬》最為轟動。廣大觀眾(尤其是江浙、上海一帶熟悉“小王其昌”的觀眾)看到年逾半百的俞鑒尚能活躍在紅氍毹上,都表示十分欽佩和讚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