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移師北上·上海之行·比武天安門(2 / 2)

術後,俞鑒留在上海等待拆線(這期間她偷偷去了一趟杭州)。一天,劉元彤帶著十幾個人來到他們下榻的部隊招待所,向她一一介紹:“這是李麗芳,這是李鳴盛、班世超,這是郭金光、李榮安……”俞鑒一聽,都是如雷貫耳的“角兒”。

見到李榮安,俞鑒愣住了,吃驚地問:“你怎麼也來了?”她以為他是李永華——他和李永華長得幾乎一模一樣。劉元彤說,他是李永華的弟弟。

王曉棠也在這群人裏,當時她還是京劇演員。俞鑒以前在杭州人民大會堂看過她演的《拾玉鐲》,王曉棠飾演孫玉姣。

劉元彤告訴俞鑒,他已同這幾位演員談妥,準備將他們帶回北京,充實實驗京劇團的力量。

王曉棠也決定一起去——這幹人馬中,除了王曉棠當時沒有“單位”(行話稱“散仙”),其他人都是上海天蟾舞台的簽約演員。

幾天後,十多位演員和劉元彤、俞鑒一起回到北京,從此成為實驗京劇團的骨幹力量。當時軍隊一律實行供給製,唯獨對他們“另眼相看”:實行薪金製,也沒有軍籍。俞鑒記得李鳴盛和李麗芳當時的月薪都在三百元左右(1955年工資改革後,二人均評定為文藝三級,俞鑒為五級)。

這年國慶期間,捷克斯洛伐克軍隊歌舞團訪華,第一站在北京演出,俞鑒和戰友們一道觀看了來自社會主義陣營的兄弟國家部隊文藝戰士的表演。

“十一”這天,毛澤東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在天安門城樓上檢閱部隊文藝大軍。俞鑒身穿戲裝,頭戴小頭盔,與戰友們一道邁著正步,走在遊行方隊裏。經過天安門城樓時,大家都抬頭去看毛主席,步伐全亂了。

當晚,北京軍民在天安門廣場狂歡,俞鑒和戰友們與捷克斯洛伐克軍隊歌舞團的同行們在廣場上不期而遇。由於語言不通,兩國軍隊文藝戰士用手勢互相比劃著進行交流,最後索性比起了功夫。

俞鑒還是白天那身行頭,當場與捷克演員賽起了武功技藝,捷克人翻小翻,她也翻小翻;捷克人走翻身,她也走翻身;最後她擰起“旋子”,在地上走起了“烏龍絞柱”,捷克同行看得眼花繚亂,紛紛對她豎起大拇指。表演完畢,俞鑒摘下頭盔,露出兩條大辮子,對方才發現她是個女的,十幾個捷克男演員一擁而上,把她抱起來往空中拋接。

俞鑒屏住呼吸,任由他們把自己拋上接下——盡管她毫無精神準備,然而,這帶有“驚險”色彩的突發的熱情,並未使每天在舞台上翻跌撲打的俞鑒感到絲毫懼怕,她心裏覺得美滋滋的。